【亞太新聞網/大陸新聞中心/綜合報導】

放流大黃魚等366萬尾魚苗以恢復漁業資源、保護廈金海域生態


6月8日是"世界海洋日",廈門、金門兩地在廈金海域聯合放流366萬尾魚苗,以恢復漁業資源、保護廈金海域生態。

在當天的兩岸聯合增殖放流活動中,廈門方面放流約360萬尾魚苗,其中大黃魚苗約330萬尾、真鯛苗約20萬尾、黃鰭鯛約10萬尾,長度均為5厘米左右。金門方面放流6萬尾魚苗,其中包括黑鯛4萬尾、黃鰭鯛1萬尾、平鯛1萬尾。

廈門市海洋與漁業部門相關人士說,放流的品種以廈門灣自然分佈的本地種為原則,杜絕放流外來品種、雜交品種和轉基因品種。

廈門、金門兩地聯合放流始于2015年。彼時,廈門市海洋與漁業研究所和金門水產試驗所在恢復大廈門灣的生物資源,改善生物群落結構,修復生態環境,提高水域生產力,維護生物多樣性和水域生態安全等多方面形成共識,並在政府支持下共同發起實施兩岸聯合增殖放流活動。

廈門市海洋與漁業局官員稱,兩岸聯合增殖放流活動的開展,補充了生物群體資源,使一些重要品種的資源量特別是瀕危物種的資源量顯著增加;也對生物資源的維護起到很大作用,近幾年廈門海域生物鏈頂層的中華白海豚種群百公里遇見率明顯回升。

此外,此項活動吸引為數眾多的各界民眾前來參與,促進了兩岸民眾的交流,增進了兩岸民眾保護海洋的意識。廈門、金門兩地相關部門也已達成讓聯合放流常態化的共識,推動這項活動長期持續進行。

關鍵字:世界海洋日 金廈 放流 魚苗 

分享: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分享至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