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未來Family總編輯彭漣漪(左起)、未來Family主編張德齡、復興實中副校長吳寶珍、臺北市政府教育局副局長何雅娟、復興實中董事長李尹緒瑛、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副署長許麗娟、復興實中校長張碧娟、美國伊利諾州數理中學(IMSA)創意長麥肯娜、香港中文大學學校發展主任潘穎程、未來親子學習平台副社長許耀雲、臺北市政府教育局許裕陞督學共同為活動站台造勢。(圖未來親子學習平台提供)


【亞太新聞網/記者程敏/台北報導】

日前「未來親子學習平台」與「臺北市私立復興實驗高級中學」共同舉辦「2017未來教育論壇」,聚焦STEM+在台灣、香港、美國的教育現場,並從關鍵素養出發,探討老師可以如何結合數位媒材、平板、手機,或任何可加以應用的創意教材,來活化每一次的教學課程,進而啟發孩子的學習興趣,培養出能在未來世代不可或缺的生存必備技能。

2012年,美國總統歐巴馬提出STEM的教育方向,成為提升美國國力的重要契機。現在STEM或STEM+已經成為世界各國的教育主流,不只帶動科學教育的多樣化,也啟發各地老師運用3C科技與教材,把科學、科技與現有學科進行更加完美的應用。

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許麗娟副署長致詞時特別表示,在最新的108課綱當中,把科技獨立成一個領域,其主要精神,與今天論壇所討論的素養趨近。國教署為了配合108課綱,從師資、課程、設備有一系列的相關作為。師資方面開設相關專班,提供職前培育。在職部分包含教師的專業增能與第二專長。在高中設有創客實驗室,國民中小學成立自造教育中心,明年該中心會更名為「自造教育及科技中心」,除自造教育之外,新興科技也將納入未來教育的主軸。

許麗娟副署長表示,相關的經費規畫都已到位,真正的關鍵是老師,只要老師願意動起來,就能產生加乘效果,國教署也願意隨時跟老師站在一起,推動老師由下而上的專業成長。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何雅娟副局長也表示,從美國興起的Stem+教育方式,正環繞著自主學習、科學教育、美感教育等重要的必備技能,由老師以導引方式來啟發孩子的潛力,這樣的教學方式跳脫以往死板的教學,對孩子與對老師來說,其實都是很棒的學習。身為教育工作者,她對孩子儲備主動探索世界的學習能力,滾動他們的思考,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好,值得我們大力推廣。

台北市私立復興實驗高級中學董事長李尹緒瑛女士則以第一線教育者身份,感性說:「身為師長,孩子的未來在哪裡,能力在哪裡,會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都在家長跟教師的肩上。」李尹緒瑛女士認為,教育是一件不容易的工作,因為民主、自由、國際化以後,現在的老師真的相當辛苦,但是仍熱忱投入教育。能夠培育德、智、體、群、美五育均衡發展的孩子,是她心目中的追求,「教育無他,為愛而已。」

對於為何叫「STEM+」,遠見·未來親子學習平台副社長許耀雲指出,STEM+在美國已推行多年,從數學、科技、科學、工程開始,之後再加上藝術(Art),最近幾年又發現,真正要培育出未來的人才,人文(H,Humanity)、創業精神(E,Entrepreneurship)、情感與社交(Social and Emotion)等技能相當重要,是適應未來數位環境跨領域人才所需的真正養分,因為推動STEM教育時,要加上非常多跨領域的plus,因此後面有一個加號。

本次論壇邀請美國伊利諾州數理中學(IMSA)創意長麥肯娜(Britta McKenna)、香港中文大學學校發展主任潘穎程,分別分享美國、香港對於STEM+教學的相關做法。麥肯娜專精STEM+的創新與教育,在論壇中,分享數理中學如何透過六種「破壞式的創新」,成功成為全美前十大STEM+中學,並分享許多課程推動上的實務經驗。數理中學依靠STEM+的創新教學,成功培養出Youtube創辦人陳士駿、Paypal創辦人Peter Thiel等引領世界創新的領袖,這套學習方法也值得台灣教育界參考。潘穎程主任則分享香港在STEM+的教育現況。

STEM+教育的教學方法靈活,強調動手與動腦,以及整合不同學科的跨領域教學法,對老師的教學形成很大的挑戰。老師與孩子們同樣需要學習成長,透過本次論壇的教育理念分享、實際教學經驗傳遞,現場座談的腦力激盪,給予教育工作者更加完整的STEM+面貌。

關鍵字:教育 來親子學習平台 歐巴馬.STEM 

分享: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分享至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