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縣引進國內第一輛省工機械─新式馬鈴薯收穫機,吸引全省各地農政及農友前來觀摩。(照片:記者張立明攝)


【亞太新聞網/記者張立明/雲林縣報導】

雲林縣精緻農業生產合作社,於今(19)日上午在莿桐鄉大埔尾段4896號農地,舉行「引進省工機械─新式馬鈴薯收穫機示範推廣觀摩會」,展示目前全省唯一由社員李文寶獨資委託台中銘冠農機公司,引進韓製的新式收穫機,吸引來自國內各地農會及農友前來觀摩。

與會貴賓有農糧署中區分署長王安石、雲林辦事處主任劉信良、雲林縣精緻農業生產合作社理事主席張信富及社員、台中銘冠農機公司負責人廖健銘、及擁有全省第一輛、也是目前唯一新式馬鈴薯收穫機的該合作社社員誌寶農產行李文寶、及來自嘉義、彰化縣政府農業公部門、各地農會及農友等。

雲林縣精緻農業生產合作社理事主席張信富表示,舊式馬鈴薯收穫機僅能扒出塊根,必需使用人工採拾,1小時要完成1分地作業,至少需有30名人力,新式馬鈴薯收穫機則僅需6名人力,大幅節省人力成本,改善農業勞動力短缺問題。


▲國內第一輛省工機械─新式馬鈴薯收穫機操作,發現有待改善之空間,始能符合實際之需。(照片:記者張立明攝)


張信富指出,新式馬鈴薯太空包自己採收機附掛於曳引機,造價適中約80餘萬元,可申請政府補助2/3,收穫作業可同時完成莖、根、草去除,搭配液壓卸載裝置,防止作物於採收過程中受損。

農糧署中區分署長王安石表示,近年來農村勞動力不足,藉由農業機械與自動化設備之研發與導入,可提升農業生產作業效率,減省人工投入,以紓緩國內農業缺工問題。

王安石指出,目前部分農糧作物生產所需農機國內並無產製,自行研發耗費時程,考量產業實際需求,透過輔導農民、農民團體及產業團體等,引進產業適用之國外商品化農機,引進後倘經測試適合國內農民耕作習慣、作業模式及符合實際需求,且具省工效益者,即推廣國內農民使用,藉以加速農業機械化應用,改善農業勞動力短缺問題。

為推動輔導引進省工農糧機械設備,農委會擬定「輔導引進省工農糧機械設備示範推廣計畫」,俾供有需求之農民(團體)申請,藉由鼓勵業者自行引進農糧產業適用且國內無產製之國外商品化農機,經審查通過者,補助以購機價格三分之二為原則,最高每臺補助600萬元,經測試適合國內產業使用,即辦理示範推廣,以加速國內推廣及應用,紓緩國內農業缺工問題。

接著,由展示機主李文寶親自駕駛新式馬鈴薯收穫機實地進行採收作業,與會賓均仔細觀摩,並於實際操作完畢後進行座談,就觀摩內容提出討論。

部分農友對於新式收穫機可同時進行莖、根、草去除及挖掘、篩選、收集與清除石塊土壤等作業,每小時收成作業面積達1分地以上,有效解決農村勞力不足困境的實效功能表示肯定,但對於在篩選時顆位較小的馬鈴薯(低於二兩,市場買不到,大多使用於種植)可能是篩選網目過於大孔,則被直接遺落在田畦,對農友而言如果派工撿拾則不敷成本,不撿拾則覺的很浪費,滿望這分有改善的空間。


▲舊式馬鈴薯收穫機僅能扒出塊根,必需使用人工採拾,費時費力又增加成本支出。(照片:記者張立明攝)


李文寶表示,他本身也從事農機的改裝,但今天展示的新式馬鈴薯收穫機則完全「原裝」並未改裝,就是讓大家從實際作中去發現問題,做為改善的參考。對於二兩品的問題,只要將篩選網目縮小孔、或是在大篩選網目下方再增如小篩選網目即可改善;但卻會造成土壤土塊無法排出的情形。他並且語重心長的指出,目前政府對農機的補助,僅限於新購置方案,至於改裝費用則法申請補助。

農糧署中區分署長王安石即表示,進口外國農機有時確實無法適應於國內實際所需,有關這部分他將向上及反映,研議將確有改裝必需的費用也納入補助範圍。此言一出,在場人員均報以熱烈掌聲,在歡笑愉快氛圍中結束本次觀摩活動。

關鍵字:雲林 精緻農業 生產合作社 省工機械 馬鈴薯收穫機 

分享: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分享至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