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台北報導

 

台灣師範大學與台灣大學跨國研究!昨日舉行學術成果發表會,說明分析近50年颱風資料,解開聖嬰年期間颱風強度演化之謎。過去研究認為,聖嬰現象發展有利強颱生成,但研究團隊發現,因聖嬰年西赤道太平洋海域水底冷水抬升的負向機制幫忙「踩煞車」,颱風蘇迪勒強度也因此減弱。而這項研究成果也已於今年7月刊登在國際知名期刊《自然–科學報導》中。

由台灣師範大學海洋環境科技研究所副教授鄭志文、台灣大學大氣科學系主任林依依主導的研究團隊,與夏威夷大學教授王斌進行跨國合作,分析近50年颱風資料,解開聖嬰年期間颱風強度演化之謎。

研究團隊利用衛星觀測資料、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海洋再分析資料,配合海洋數值模式之執行,計算海表溫降,並透過熱動力方程式計算海氣熱通量變化,乘上颱風行進距離,藉此估算在不同情境下颱風強度變化情形,研究發現聖嬰年期間,雖然因颱風生成位置朝東南移進而允許颱風有更長的發展期,幾乎同一時間,卻有另一個強大的負向回饋機制(聖嬰年西赤道太平洋海域次層冷海水淺化)在幫忙「踩煞車」。研究指出,如果少了這項機制的影響,聖嬰年期間的颱風恐將增強為平常年的149% ,而且該現象適用於兩種不同種類之聖嬰年(標準聖嬰& 非典型聖嬰)之上。

鄭志文表示,過去研究認為,聖嬰發展時,西太平洋颱風生成位置偏東,偏暖海水有利颱風發展,加上颱風生成地點距離陸地較遠,有利於強颱生成,但統計分析結果卻顯示聖嬰年期間颱風未有特別顯著增強趨勢。

鄭志文指出,雖然聖嬰發展有利颱風發展,但由於聖嬰年西赤道太平洋海域次層冷海水淺化關係,也就是海水底下的冷水提升,不利於颱風發展,這樣的負向回饋機制幫忙「踩煞車」,減弱颱風強度,若缺少負向機制,聖嬰年期間的颱風恐增強為平常年的149%,而颱風蘇迪勒也是因負向機制而減弱強度,否則恐對台灣造成更大危害。

 

 

關鍵字:聖嬰 蘇迪勒 亞太新聞網 

分享: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分享至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