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中心╱黎明新村報導

理論與實務結合,國內水利工程專家參觀訪問全球首創象鼻引水鋼管工法的曾文水庫防淤隧道工程,經濟部水利署告訴學者和專家,曾文水庫防淤隧道工程工程截至上個月底止,整體進度已達62.89%,較預定進度超前8.41%。

近年來,在氣候變遷衝擊下,全球旱澇頻繁交替、各國天災頻傳,臺灣降雨量更形極端化,呈現豐愈豐、枯愈枯的趨勢。今年更面臨近70年來最嚴重的旱災,臺灣水資源短缺已是刻不容緩的迫切議題,亟需整合產官學各界跨域的知識和經驗,為臺灣擘劃全方位整合調適對策。

南臺灣國立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學系舉辦第22屆水利工程研討會和2015氣候變遷研討會,除了專題演講及論文簡報之外,特別安排到水利署南區水資源局現地觀摩「曾文水庫防淤隧道工程」,落實產官學各界跨域知識和經驗的交流。 
 
曾文水庫自民國62年啟用以來,原設計總容量7億4,840萬立方公尺,滿水位標高EL.227.0公尺,有效容量6億3,120萬立方公尺。
 
水庫供水標的為農業用水、工業用水、公共給水和防洪。
 
依據曾文水庫97年淤積測量成果,總容量還有5億8,167萬立方公尺,有效容量5億6,842萬立方公尺,但是98年莫拉克颱風造成曾文水庫一夕之間增加9,108萬立方公尺的淤積量,在水位標高EL.227.0公尺的有效蓄水量僅剩4億7,330萬立方公尺,是原設計庫容的63%,淤積嚴重。 

基此,南水局積極籌劃進行各項防淤減淤策略,包括水庫上游以陸挖方式機械清淤、既有水庫水力排砂設施改善、辦理上游集水區保育、新建防淤隧道並研擬繞庫排砂的可能。
 
其中屬新建防淤隧道的「曾文水庫防淤隧道工程」現正在施工當中,預計民國106年可完工,啟用後,期盼能夠將入庫的異重流和高濃度渾水適時排放,來減輕曾文水庫日益嚴重的淤積問題,達到水庫蓄清排渾的目標,每年排砂量估計約為104萬立方公尺,同時可增加995秒立方公尺的防洪能力。 

南水局工務課說,曾文水庫防淤隧道進水口處是全球首創象鼻引水鋼管工法,須水下施工並且派遣潛水伕確認鋼管安裝位置和螺栓緊度與扭力,精確度及施工困難度都相當高,另外,隧道內消能池大洞室開挖也增添工程難易度和危險性。工程施工迄今,在施工、監造團隊努力之下,榮獲今年度公共工程金安獎肯定,後續盼望能持續並如期、如質、如度達成預期目標。
 

關鍵字:曾文水庫 防淤隧道 金安獎 亞太新聞網 

分享: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分享至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