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新聞網/記者 劉曜銘、王卉宜/採訪報導】


民國70年代曾轟動一時的台南市學甲區「古農村」,對當地長者而言充滿許多回憶,更是驕傲,當時為發揚固有民俗藝術,並倡導人民簡樸生活,首自民國72年開始舉辦,每年四月在學甲慈濟宮展出,為期一個月,旨在配合該廟每年舉辦上白礁謁祖遙祭大陸福建先民活動,同時展出使宗教信仰和社教活動結合,以便後人慎終追遠之於,更進一步了解早期台灣農村生活。因為當時建物大多以木造為主,維護不易,只要有民眾施放煙火便很容易引發火災,而「古農村」於民國76年一場大火付之一炬,往日繁華景象便也從此不再復見。



▲台南市學甲區古農村30年前光景。(圖片來源/學甲在地攝影師莊景富提供)


在台灣傳統民間信仰中,宮廟一直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而學甲慈濟宮就是當地信仰中心。慈濟宮位於台南市學甲區中心慈福里濟生路上,鄰近學甲市場。現有廟地為清代時由鹽水岸(即鹽水區)趙姓信徒所捐獻,面積約為0.213公頃。其宮廟祀奉保生大帝,稱為開基二大帝,其廟中神祇據傳於明鄭時期由中國福建泉州府(今福建省漳州市龍海市角美鎮)百姓李勝攜自家鄉白礁慈濟宮,隨鄭成功部將陳一桂渡海來臺,於學甲將軍溪頭前寮渡口上岸,於今學甲鎮下社角部落定居,該尊神像,據稱刻自北宋,為白礁慈濟宮祖廟建廟時所雕三尊神像之一,後逐漸為當地人民所信仰,康熙年間有趙姓人家捐地,遂於現地建廟祀奉。


▲學甲慈濟宮第四屆-第八屆董事李光田老先生。(記者 王卉宜/攝)


現年已高齡80歲的慈濟宮(第四屆-第八屆)董事李光田老先生,提起古農村仍是神采奕奕、滿是驕傲地說,時任董事長王金練以傳統精神為「經」,以古老風貌為「緯」,搭建農村茅舍展示場,將早期農村之生活器具陳列展示,配合動態表演,讓時光回溯,讓老一輩重溫早期農村勤勞儉樸的歲月,讓年輕人體認先人胼手胝足的拓荒精神,追源念本。便和時任常務董事李漢卿積極地向地方政府爭取經費,大力推廣。他提到,當時古農村開幕時轟動台灣,每日都吸引許多觀光客慕名前來,但卻在「古農村」民俗展第四屆時逐漸沒落,「古農村」因此歇業,繁榮光景就此不再。



▲學甲在地懷舊攝影師莊景富。(記者 王卉宜/攝)


學甲在地懷舊攝影師莊景富年輕時就拿著相機記錄故鄉種種,對於學甲有濃厚的情感,他說,自小就對「古早味」人事物特別有感情,民國75年時他就立下決心,無論如何都要以攝影將古農村的風華完整的保留下來,莊景富表示,古農村已被現在的年輕人遺忘,他希望能夠透過自己的紀錄,讓年輕人們都能夠看見過去農村及先人的生活方式,更能了解學甲過去的文化歷史。



▲學甲區在地建築師莊海連老先生。(記者 王卉宜/攝)


學甲在地青年謝明原引薦建築師莊海連老先生說明學甲現況,莊老先生離開學甲已30年,如今80歲回到故鄉,對學甲的現況表示感慨,莊海蓮老先生說,過去學甲是非常發達、繁榮的地區,且謀生容易,現在學甲的年輕人雖然也是努力工作,但有些人還是認為「日子過得去就好」,莊海蓮說,學甲有文化、有資源,期盼學甲的年輕人不但能為了自己的未來打拼,也能夠為學甲的未來盡一份心力。



▲學甲在地信仰中心「慈濟宮」。(記者 王卉宜/攝)


這些年來,不論是「古農村」或是在地信仰中心「慈濟宮」皆記錄這一段屬於台灣人的歷史,從移民、拓墾、直到現今,景色依舊,但風光卻不再。每年農曆3月11日「上白礁謁祖祭典」,詮釋了台灣人慎終追遠、永不忘本的傳統美德。兩岸文化交流,也展現了台灣人尊重、包容的大度,落實保生大帝「大道精神」。當地民眾對學甲地區未來之發展寄予厚望,認為不論是觀光或是地方經濟都有發展的潛力,下次不妨安排一趟人文懷舊之旅,探訪學甲地區,感受在地人的熱情、品嘗在地美食,或許還會有你意想不到的收穫。

關鍵字:學甲 古農村 慈濟宮 台南市 

分享: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分享至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