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新聞網/台北新聞中心/綜合報導】

近年來全球極端氣候問題持續加劇,氣候變遷造成的災害及影響已不可避免,除國際間溫室氣體減量責任外,近年來討論議題亦開始從「溫室氣體減量」角度,逐步轉換到「調適」與「韌性」。為提升城市調適能力及發展韌性策略,臺北市環保局特於今(13)日假台北晶華酒店貴賓廳辦理「2016循環經濟與韌性城市國際論壇」,邀請日韓代表,分享都市發展經驗。
 
臺北市林欽榮副市長表示,為展現臺北市減碳的決心,已設定具體減碳目標,中期目標為「2030年溫室氣體排放量較2005年減少25%」,在長期目標為2050年溫室氣體排放量較2005年減少50%,並已制定「臺北市溫室氣體管制執行計畫」,明訂各項節能減碳具體做法及管考期程,由各局處共同推動執行。
 
臺北市目前正面臨全球暖化的巨大挑戰,為能讓臺北市邁向更宜居的城市,基於柯市長的施政原則,臺北市已研擬八大策略以提升城市的韌性,包含推動綠色運輸、以高運輸效率為導向都市更新計畫、打造生態社區、打造智慧城市、發展綠色能源、促進地方發展、都市垂直農業、公眾參與等,以建構具有高韌性、更宜居的臺北市。
 
為降低及減緩氣候變遷所導致之危害,國際社會除了制定溫室氣體減量策略,更積極串連地方行動網絡,強調「城市」的主導性,並逐漸重視「資源循環經濟」與提升「城市韌性」,循環經濟的概念講求的是「再生恢復」,於國際間的分析報告指出,循環經濟可在未來五年內創造5億美金的淨收益、10萬個新工作,並避免1億噸的材料浪費;此外還有讓全球每年省下1兆美元材料成本的潛力、在全球的重新製造業、歐洲的回收產業超過100萬的潛在就業機會。
 
日本東京都環境局遠藤雅彥(Masahiko Endo)局長提出,資源循環及廢棄物處理方式對東京都影響及東京都於2030年願景目標,強調東京都內居民、企業、NGO等夥伴關係重要性,並分享其推動永續資源管理之實務經驗以及與NGO合作推動廚餘減量循環再利用及綠色採購推動成果。
 
韓國首爾環境本部劉載龍(Jaeryong Yoo)部長及荷蘭Metabolic顧問公司創辦人Eva Gladek,分別就城市的廢棄物管理策略及提出臺灣循環經濟之契機進行分享。
 
除了溫室氣體「減量(mitigation)」責任外,近年國際間更著重在「調適(adaptation)」面向上的探討,強調城市面對氣候災害衝擊後的「容忍力」及「回復力」。此次會議邀請到對都市區域發展具有多年經驗的國立臺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葉佳宗教授,針對臺北市面對氣候災害與氣候變遷調適的現況說明;另亦邀請到日本松山市,分享其透過優異的光電發展條件,以此建構生態模型都市,包含建築能源管理系統、太陽能系統、環境教育、在地活化、減碳策略等,以陽光計畫、智慧社區促進健康城市,打造區域循環型系統,建構生態模型低碳社會。另外,德國佛萊堡市環保部能源處長芭榭(Iris Basche)分享該市以發展綠色科技及光電經濟產業為主軸,積極發展零碳建築及區域,提供補助金之鼓勵措施,規劃將既有建築改造成零耗能或可提供能源之建物,打造具備生態、節能、儲能減碳意涵之永續生態的零碳都市。
 
會議最後,為促進各個城市之間的交流合作及加強建構韌性城市之重要性的共識,大會邀請所有與會貴賓共同宣讀「韌性城市 臺北宣言」,呼籲身為地球村的一員,皆有責任付諸行動改善全球暖化,城市更是對抗氣候變遷的關鍵角色,降低城市脆弱度,提升韌性能力,共同打造「綠色」、「智慧」、「永續」的宜居城市。
 

關鍵字:台北 首爾 東京 韌性 調適 三國論壇 環保 都市發展 

分享: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分享至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