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新聞網/新聞中心/綜合報導】

 位於山西省洪洞縣城東北17公里的霍山南麓的廣勝寺,始建於東漢建和元年(147年),當時稱俱盧舍寺。唐代大曆四年(769年)擴建後,改名廣勝寺,意為:「廣大於天,名勝於世」。其歷史悠久,建築風格奇特,是世界著名的佛教寺院。廣勝寺分上、下兩寺和水神廟三處建築群。上寺在霍山巔,翠柏環抱,古塔聳峙,琉璃構件金碧輝煌。下寺在山麓,隨地勢起伏而建,高低錯落,層疊有致。

 上寺由山門、飛虹塔、彌陀殿、大雄寶殿、天中天殿、觀音殿、地藏殿及廂房、廊廡等組成。創始於漢,屢經興廢重修,現存為明代重建遺物,形制結構仍具元代風格。山門內為塔院,飛虹塔矗立其中。下寺由山門、前殿、後殿、垛殿等建築組成。山門高聳,三間見方,單簷歇山頂,前後檐加出雨搭,又似重簷樓閣,是一座很別緻的元代建築。

 廣勝寺舉世聞名,以三絕著稱,分別為飛虹塔、元代壁畫、趙城金藏。

 《飛虹塔》始建於漢代。東漢桓帝建和元年(公元147年),僧侶在此建造了供奉佛祖真身舍利的阿育王塔,是五座佛祖舍利塔和大陸四大名塔之一,也是迄今為止發現的唯一留有工匠題款、最大最完整的琉璃塔。屹立於山門的正面,呈八角形共13層,塔身高47.31公尺。塔身由青磚砌成,各層皆有出檐。全身用黃、綠、藍三彩琉璃裝飾,一二三層最為精緻,簷下有斗拱、倚柱、佛像、菩薩、金剛、花卉、盤龍、鳥獸等各種構件和圖案,捏制精巧,彩繪鮮麗,至今色澤如新。簷角均掛有風鐸,微風吹拂下能發出悅耳的鈴聲。

 《趙城金藏》原保存在廣勝寺上寺彌陀殿的藏經櫃中。這部經藏是唐代三藏法師玄奘自天竺取回的梵文經卷漢譯善本。公元1148年,佛教界聘請高師用30年時間在平陽(今山西臨汾市)刻印成功。因刻於金代,收存於趙城縣(今合併於洪洞縣)廣勝寺,故名《趙城金藏》。這部規模浩瀚的佛教典籍以7000餘卷的篇幅匯集了佛經、史料,字體剛勁,雕刻工整,紙質優良,印刷清晰,在當今世界上已成孤本,極為珍貴。1942年春,侵華日軍企圖搶劫這一稀世珍寶,八路軍某部聞訊後派員夜入古剎,奪得經卷。這部珍貴的經卷已整修完好,今存北京圖書館。

 《元代壁畫》繪於明應王殿南壁東側。表現一個散樂班正在登台謝幕的場景。戲台為前台後幕,頂懸「大行散樂忠都秀在此作場」的橫批。散樂是元代流行的元雜劇,正中主角「忠都秀」是領班藝名,為女扮男裝。畫中11人,從頭戴冠飾、臉譜鬢鬚、服裝道具,可看出生、旦、淨、末、丑角色皆備,行當齊全。這是大陸目前唯一面積最大、保存最好的古代戲劇壁畫,反映出元雜劇在古平陽地區的興盛,尤為珍貴。

關鍵字:廣勝寺 舉世聞名 三絕 

分享: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分享至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