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王孝聖的新聞時事觀

當新聞氾濫式的報導齊柏林驟逝的相關新聞時,或許他兒子在PTT上的發文內容,更值得我們省思。

首先,外省人不愛臺灣嗎?齊柏林是外省第二代,其實包括馬英九在內的四、五、六……年級生的外省第二代「臺灣人」, 與本省人的第二代,對臺灣這塊生長地,都同樣具有各自的成長回憶與情感。但為甚麼在民主政治、選舉文化中,總不免操弄省籍、族群的民粹議題,而且往往都會發揮效果呢?

其次,為甚麼「愛臺灣賺不到錢」?包括齊柏林在內,許多在藝術、體育……等領域,為理想而努力不懈的人,難有出頭天。就算是真的有成果,但一時堆積的榮耀,是否能夠轉換成實質的收益,恐怕還在未盡之天。拍攝以霧社事件為藍本的電影:「賽德克•巴萊」,魏德聖導演的內心,應該最能體會齊柏林內心的感觸。當年他為了對原住民的許諾而開拍此片時,到處籌措必要資金,但政府單位能給與的幫助卻少之又少。可是在影片完成上映之後,受到各方矚目時,政府各單位與政治人物,無不錦上添花,希望能與其沾上邊。兩相對照,何其諷刺。而「為國爭光」的運動選手們在成名前,也大多面臨相同困境,甚至有些連出國比賽的經費,都要自己想辦法,而我們的政府、口口聲聲愛臺灣的政治人物,你們又在何方呢?

齊柏林曾說:「夢,其實就在當下」。他與拍攝助手的意外墜機身亡,所有人都感到惋惜與悲痛。但在新聞炒作熱度消失之後,臺灣還能繼續捕捉甚麼「夢想」?整個臺灣,包括政府與人民的思維,是否能從這個歷史點中省思而改變些甚麼?「愛臺灣」的意義在哪裡?為了某些利益而不擇手段,或是為了某些主觀、虛幻的民粹意識,將臺灣的土地、人文、經濟、社會……,帶向混亂與毀滅的道路上,這是否真的算是「愛臺灣」?

「有夢最美,希望相隨」。如果「夢已遠揚」,臺灣的自然界與人文社會,都失去了可以擁有的未來希望,下一代失去「可以擁有夢想的幸福」,那將是臺灣最大的悲哀。


 

關鍵字:觀點 齊柏林 外省 王孝聖 

分享: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分享至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