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23日,蔡英文總統出席「講客廣播電臺開播茶會」。(圖片來源:總統府網站)


圖、文/王孝聖的新聞時事觀

蔡英文宣示:「搶救母語大作戰已經開始了!」並且準備將客家話列入國中、小的必修課程。如此一來,國中、小學生的必修語文將有:國文、英文、閩南語、客家話。方言課程的加入,將嚴重干擾國中、小學一般課程安排,加重教師與學生的負擔。況且,原住民才是真正的「台灣人」,但他們的母語、文化並未受到相對的重視,顯然所謂的「搶救母語大作戰」,只不過是執政黨想利用方言教育分裂台灣族群,並希望藉此某取政治利益的手段。其司馬昭之心,真的已達「其心可誅」的境地。

「語文」是人與人溝通的工具,「文化」是歷史演化的累積。教授客家話、閩南語,不代表重視客家、閩南文化的保存。而研究、典藏地方語言文化,原本就是一門專業,需要各種學術研究機構的推動,絕非在國中、小教授地方語言就可以忽攏過去。政府如果真的重視地方語言文化,應該將資源投入民間與學術單位,並且經由社會教育的管道,讓全民能有更多的了解與學習機會。

所謂的「母語」,實際上是渾然天成在家庭教育中。嬰幼兒從出生開始,從接觸家庭成員相互溝通的訊息過程中,耳濡目染的學會牙牙兒語,這才是真正的「母語」。所以,「母語」與原生家庭文化的特異性,息息相關。絕非使用立法或政治手段,能夠使某些語言成為「特定母語」。

地方語言文化式微的真正原因,乃在於「社會轉型」。成人在日常生活中,方言並不能成為有效的溝通工具。於是久而久之,慢慢在生活中被遺忘。而小孩出生之後,除了老一輩的家庭成員外,幾乎不會有年輕夫妻使用閩南語、客家話與子女溝通。所以這些方言文化的消失,其實是相當「自然而然」。就算將閩南語、客家話列入學校教育中,學生下課之後,幾乎不再使用的情況下,能有多少教育成效,其實大家心知肚明。

學校教育是一種系統性的教育專業,政治力不應干預屬於專業性的教學。政府若真有心保存方言文化,應該透過學術機構或民間單位,進行相關的文化研究與保存。而語文的教育,則可透過電視、廣播節目,或是經由辦理各種活動中,利用社會教育的管道推廣,進而影響到家庭教育,從而達到「日常溝通時,習慣使用的語言工具」。如此的方言教育,才能達到應有的成效。

最後,筆者必須強調:客家文化的根源,來自於中國大陸福建省與廣東省交界的梅縣;而閩南語的根源,則來自於福建省閩江以南地區。所以兩者都不是台灣真正的「母語」。台灣文化真正的根源,應為台灣原住民各族的南島語系文化。蔡英文政府的『搶救母語大作戰』,實質上只是為了挑起台灣本省人與外省人族群間的矛盾,希望鞏固其本土支持度。但對台灣所造成的傷害,將進一步削弱我們下一代的國際競爭力與福祉,這是相當不道德的政客作為,全民都應該予以強烈譴責。

 

關鍵字:觀點 王孝聖 語文 分裂台灣 

分享: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分享至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