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王孝聖的新聞時事觀

一次颱風過境,南臺灣又成水鄉澤國。雖然政府每年都編列治水預算,但每年總會出現淹水或乾旱問題,相關的治水經費運用,似乎成了一種毫無意義的浪費。如今前瞻基礎建設的預算中,又含蓋了水資源計劃,這是否代表問題真能解決?或只是更大一筆浪費的公帑呢?

將一切的天災卸責於「極端氣候」,這是看似合理而且幾乎無法否認的因素。但年年編列預算進行治水,總會出現工程品質上,人謀不臧的問題,卻也是另一種不爭的事實。姑且不論此部份,單純就治水規劃方面而論,主事者是否能完全尊重專業團隊的規劃建議,避免各方人士、利益團體的干預,恐怕就非常有問題。這也是為甚麼年年治水,卻似乎永遠見不到成效的重要原因。

臺灣的民主政治,導致「有關係則沒關係,沒關係就有關係」,各種外行領導內行、政治力的不當介入、私相授受的利益糾葛,使得包括治水工程在內的專業性問題被泛政治化,臺灣也因此始終停滯不前。倘若我們無法解決這個民主政治的宿疾,這宿疾就會像癌症一般耗盡臺灣的活力。不論是「四千兩百億」或是「八千九百億」,最後結果都只是花錢作了些浮華不實的建設,而該發生的問題依然存在,民眾也只能夠嘆息、抱怨而已。

【 颱風過境,屏東海埔地區二樓變成一樓,家門前馬路變成一條條小河流。 居民:「到現在4、50年了,沒有一次沒淹的。」 】
http://news.tvbs.com.tw/life/751501

關鍵字:觀點 王孝聖 治水 

分享: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分享至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