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靈14年,馬來西亞沙勞越三山國王廟首度返回雲林大埤朝謁母廟。(照片:記者張立明攝)

 

【亞太新聞網/記者張立明/雲林縣報導】

民國九十二年分靈至馬來西亞沙勞越七里三山國王廟三尊神像,於今(12)日首次返回雲林縣大埤鄉大和街三山國王廟朝謁母廟,受到該廟及地方熱忱的歡迎,在平日靜謐的農村社會,突現喜事熱鬧的氛圍。

▲分靈14年,馬來西亞沙勞越三山國王廟首度返回雲林大埤朝謁母廟。(照片:記者張立明攝)

除了護駕三尊謁祖神像的馬來西亞沙勞越七里三山國王廟26位人員外,雲林縣議員陳樹吉、前縣議長歐明憲、大埤鄉大和街三山國王廟主委劉瑞德德、前主委陳福星、總幹事龔和安、全體委、監及廟方執事、各地陣頭、地方民眾均參與盛會。

主委劉瑞德及前主委陳福星指出,民國九十二年時任大埤鄉大和街三山國王廟主委的陳福星前往馬來西亞沙勞越投資木材事業時,獲悉沙勞越七里三山國王廟下在建築,但有廟無神,因此極力推薦近四百年神威顯赫的大埤鄉大和街三山國王廟分靈。14年來,雙方廟宇往來交流極頻,但卻未返母廟謁祖,在雙方積極溝通促成,終於順利完成此次完成宗教盛事。

 

▲分靈14年,馬來西亞沙勞越三山國王廟首度返回雲林大埤朝謁母廟。(照片:記者張立明攝)

處於雲林縣大埤鄉大德村大和街的三山國王廟,至今已有近四百年歷史,香火鼎盛,分靈至臺灣各地及東南亞各國不計其數,大陸揭西縣祖廟認定是臺灣最早的開基三山國王廟,經常前往會香。廟方至今仍保有清嘉慶皇帝的贈匾等物,被列為國家三級古蹟。

大和街的三山國王廟起源於明末,原本是先民渡海來台,隨奉廣東潮州府三山國王保身,後來奉祀於大和街宅中,當時大和街瘴氣未除,民眾多染疫病,於是祈求三山國王神威庇佑,以伏魔施醫濟世,由於神威顯赫,病患均得痊癒,為表達對神恩之感激,遂倡議興建廟宇,由於三山國王廟顯示廟址在大和街百姓公落腳處,應神明指示百姓公理讓三山國王,前殿奉祀三山國王,後堂供奉百姓公。

嘉慶十四年,張元國、張元基兄弟招募五十三庄善信集資興建大和街三仙亭並組織七大柱,廟宇後來在梅山地震時倒塌,信徒以茅屋安祀,香火依然鼎盛,清末日據時善信集資改建,神明指示百姓公願意禮讓三山國王,於是在廟後方並興建百姓公廟,當時三山國王指示:到大和街三仙亭祈求禮拜三山國王,並應順道前去廟的後方禮拜百姓公,即三山國王有吃,百姓公也應有吃,至今流傳不變。

廟宇內至今保存有不少古文物資產,頗具文化價值;包括有嘉慶皇帝熙朝柱匾額石及石香爐兩個;清朝時大地震時毀損保留的石柱基數十個,還有一對清領石獅;該對石獅還有著一段故事。民國五十八年,當時廟方不知石獅是清朝古文物,以為以為不過是普通石刻品,於是把它們送給大埤國中,後來是廟方發現其價值,在當時的鄉長歐明憲協助下大陣仗地舞龍舞獅,將一對石獅子迎回廟方。

 

 

儘管石獅像已被學生破壞部份,但廟方如獲至寶,從此妥善安置,不敢再大意。
三山國王廟香火鼎盛,香客不斷湧入,尤其每逢農曆二月二十五日三山國王聖誕時,更是達到高峰。

近年來廟方在主任委員劉瑞德妥善規劃下,不但將老廟建築整修維護,原本停車場改為綠美化公園,供香客及村民休憩,二分地的停車場,也提供文化之展演,結合宗教與文化,融入社區,造福地方。

關鍵字:馬來西亞 三山國王廟 雲林 大埤 母廟 

分享: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分享至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