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診示意圖。(圖片來源:翻攝網路)
 
 

【亞太新聞網/生活新聞中心/綜合報導】

為落實分級醫療,衛福部健保署今年四月針對未經轉診、直衝大醫院的民眾,調高門診部分負擔,但效果有限。健保署昨天宣布,明年起全國醫學中心與區域醫院的門診量,須逐年減少百分之二,目標是五年減少百分之十,未落實減少門診量的醫院,超過部分將不予給付。

健保署長李伯璋表示,去年醫學中心、區域醫院的門診量加總約七千一百八十三萬人次,若一年減少百分之二,約影響一百四十三萬就醫人次,五年總計約七百萬人次。

健保署推動分級醫療,除了醫院超收部分不給付,也提供下轉獎勵。李伯璋舉例,針對上呼吸道感染、擦傷等輕症,若醫學中心、區域醫院願意下轉給地區醫院或診所,將編列獎勵金,每件成功下轉個案額外支付二百點點值;地區醫院或診所上轉病況複雜的患者,也會提供獎勵金補助收治的醫學中心、區域醫院。雙管齊下方式,強化分級醫療,讓中大型醫院回歸收治急難重症病患為主、輕症為輔的目的。

部分病人存有「大醫院比較好」的迷思,李伯璋強調,基層院所的醫師都在大型醫院完成培訓,素質不會差,只是醫學中心、區域醫院的檢驗設備較完善,民眾有些檢驗無法在地區醫院或診所進行。健保署已與台大、林口長庚、三總等八大醫學中心進行雲端醫療影像上傳測試作業,最快明年一月起,民眾在大醫院做的影像檢查,透過雲端傳輸共享,即能在地區醫院、診所讀取,方便民眾就醫。

私立醫療院所協會理事長朱益宏支持健保署推動分級醫療的大方向,但政策如何執行,盼能再更細緻討論,例如除輕症下轉,也應推動慢性或須長期照護的患者回歸基層院所就醫。醫療改革基金會副執行長朱顯光建議,落實分級醫療應採「同病同酬」支付標準,以免大醫院還是會選擇容易治療的病人,並透過門診限縮使得急重症病人掛不到號,衍生更多糾紛。

關鍵字:醫院 門診 

分享: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分享至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