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羽於逢甲大學學思園為作品創作的前期建置 (圖:張羽提供)


【亞太新聞網/記者葉芳榕/台中報導】

逢甲大學通識教育中心以及建築專業學院,在四月底迎來了萬眾期盼的創.藝.術潮計畫第二檔期:『張羽種山計畫:水墨山』,此次邀請國際知名藝術家張羽在逢甲大學校園中選定三個場域展出的作品,地點包含逢甲大學忠勤樓中庭、丘逢甲紀念館前廣場及學思園。張羽次此呈現從不是藝術到成為藝術的創作過程,展覽自4月30日至5月31日止,並將於5月2日在逢甲大學忠勤樓804演講廳舉辦「公共藝術與生活美學空間」座談會,一起與國際級藝術家對話。


▲張羽於逢甲大學學思園為作品創作的前期建置 (圖:葉芳榕攝)


逢甲大學學思園展示的作品為這次展覽主軸《張羽種山計畫:水墨山》,計畫名為種山,使人不禁生疑:山可以種嗎?張羽說想想中國的傳統園林,山的確是可以種的,而且自古有之;水墨山一般人認知為山水繪畫中的水墨山,但水墨不再是水墨畫,水墨山可以是甚麼?

聽聽張羽老師的介紹分享:種山計畫,與水墨山的多種型態


▲張羽於丘逢甲紀念館前廣場為作品創作的前期建置 (圖:葉芳榕攝)


逢甲大學丘逢甲紀念館前廣場呈現的是水墨山加上水,這裡呈現的是水墨山的延展,拋開水墨畫的層面把水、墨抽離出來,指向物質屬性的表達可能性,現場有自然與製造的山種著,上水包圍著水墨山,呈現水和墨可融合又可分離狀態。

聽聽張羽老師的介紹分享:水墨山加上水


▲張羽2017於東海大學駐校時,個人創作的指印 (圖:葉芳榕攝)


逢甲大學忠勤樓中庭展出作品『紅色指印』的行為藝術創作,透過與逢甲大學百位學生們合作的方式來創作的大型指印行為,張羽介紹此次的“指印”行爲,不再只是藝術家本身個人的完成,眾人一同體驗創作過程,感受肉身與意念的真實存在,讓學生體會藝術深層魅力。

聽聽張羽老師的介紹分享:紅色指印


張羽
字鬱人,號石雨,藝術家、獨立策展人、高級編輯。1959年出生於中國天津市,1979年考入天津楊柳青畫社而返城,曾為天津楊柳青畫社高級編輯、《國畫世界》編輯部主任、《二十世紀末中國現代水墨藝術走勢》叢書主編,後畢業於天津工藝美術學院。2002年任天津交通職業學院副教授2004年任北京電影學院新媒體專業客座教授,2016年任江西師範大學美術學院客座教授,2017年在台灣東海大學做駐校藝術家。2005年移居北京,在北京工作生活至今。


關鍵字:張羽 種山 水墨山 逢甲大學 創‧藝‧術潮計畫 學思園 

分享: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分享至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