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起露辛達.柴爾茲、歌劇院藝術總監王文儀。(圖/歌劇院提供)


【亞太新聞網/記者蕭任峰/台中報導】

2018歌劇院台灣國際藝術節 (NTT-TIFA) 本周進入尾聲,5月11日、12日將由二十世紀三大後現代大師-美國先鋒舞蹈家露辛達.柴爾茲 (Lucinda Childs)、音樂傳奇大師菲利普.格拉斯 (Philip Glass)、視覺藝術家索爾.勒維特 (Sol LeWitt) 於1979年共同創作的經典作品《舞》作為精彩壓軸。臺中國家歌劇院藝術總監王文儀在記者會中表示:「《舞》代表歌劇院台灣國際藝術節的精神,藝術本身是一條長遠流轉的河流,《舞》跨越近40年的經典密碼,從紐約來到臺中,用最極簡穿越時光,持續讓我們全神貫注、接受洗滌。」

露辛達.柴爾茲是美國最重要的後現代舞蹈創建先驅者之一,以高齡77歲之姿持續活躍於世界舞壇。柴爾茲1963年於紐約傑德森舞蹈劇場 (Judson Dance Theater) 展開舞蹈生涯,與伊凡.瑞娜 (Yvonne Rainer)、史提夫.派克斯頓 (Steve Paxton) 等當代藝術家共同參與了美國現代舞史上影響深遠的實驗運動,這些「後現代舞蹈」實驗者反對當時主流美學,以各自的實驗方式去深入探討身體與舞蹈的本質為何,挖掘各種身體的舞動可能性,重新定義什麼是舞蹈。

柴爾茲一生獲獎無數,包含美國舞蹈節「終身成就獎」、威尼斯雙年展舞蹈類「終身成就金獅獎」、美國國家藝術基金會暨新英格蘭藝術基金會「美國大師經典獎」、法國藝術與文學司令勳位等,顯示其舞蹈在國際上的重要地位。本次由露辛達.柴爾茲親自率領舞團首度來臺,早已讓臺灣藝文圈期待不已。


▲露辛達.柴爾茲分享舞作。(圖/歌劇院提供)

露辛達.柴爾茲於1976年參與美國劇場大師羅伯.威爾森歌劇《沙灘上的愛因斯坦》編舞暨演出,此作品掀起了現代歌劇和舞台美學的革命潮流,也開啟柴爾茲和作曲家菲利普.格拉斯的第一次合作。露辛達‧柴爾茲不只一次在公開場合表示自己非常喜歡菲利普.格拉斯的音樂,也因彼此創作理念接近,1979年露辛達.柴爾茲邀請菲利普.格拉斯,及美國60年代觀念藝術和極簡主義先驅的索爾.勒維特共同創作《舞》,成為當年後現代舞蹈實驗中的指標性作品,更是極簡主義藝術家跨界合作的重要開端,被華爾街日報譽為「20世紀最傑出的成就之一」。菲利普.格拉斯表示:「我們皆透過這個作品,追求一種藝術的純粹性。」簡潔、優雅、精準的作品特色,《舞》回到舞蹈的初始狀態,追求舞蹈做為一種藝術形式的本質與純粹。

《舞》在當年不但開創全新的跨界合作形式,亦影響了1980年代至今的藝術風潮,40年來世界各地仍爭相邀演不斷。露辛達.柴爾茲表示:「舞者的肢體動作經過精密計算才不會彼此碰撞,但他們的意念仍強而有力地相互連結,必須專注於音樂、空間、與自己之間,才能傳遞《舞》的整體概念。」即使《舞》不斷受邀到各地巡演,柴爾茲仍要求新的舞者在學習時,不要看過往的影片和舞作,而是閱讀她寫的六頁舞譜,進而思考音樂、空間、彼此之間如何對話。


▲露辛達.柴爾茲是美國最重要的後現代舞蹈創建先驅者之一。(圖/歌劇院提供)

在《舞》中,舞蹈、音樂、影像三者平行共存並相互對話。穿著雪白服裝的舞者,依循著菲利普.格拉斯所創作低限綿延、反覆堆疊的旋律前進、傾斜、旋轉、跳躍;索爾.勒維特在40年前就用舞蹈錄像投影於舞台前方的透明薄紗,巧妙運用影像的不同角度,讓巨大的舞者影像與舞台上的舞者重疊共舞,彷彿在舞台上拉出另外一個時空並行,現今來看,象徵著昔日舞者與新世代舞者的跨時代合作;值得一提的是,於1979年拍攝,舞作第二段的投影仍可看到當年柴爾茲的獨舞。

露辛達.柴爾茲表示:「影片中的舞者來自另一個年代,結合台上的當代舞者,能創造一種時空交錯的感覺,彷彿影片中的舞者穿越時空而來,就好像是保留了最初的歷史軌跡。」舞者直向、橫向交錯做著跑、跳等看似簡單的動作元素,然而柴爾茲在編排上是精準計算動作的次數、連接與變化方式,讓單一的動作元素堆疊累積成為群體的身體動能,透過投影,身體、空間、時間三者相互呼應,打造出似遠似近震撼又奇幻的效果。

2018歌劇院台灣國際藝術節共同策展人克里斯汀.赫佐(Christian Rizzo)表示:「二十世紀謎樣的作品,透過舞蹈、音樂、影像之間書寫,與歷史產生連結,不能錯過的經典之作。」《舞》將於5月11、12日於臺中國家歌劇院中劇院登場,邀請觀眾前來觀賞跨時代的經典之作,沉醉於最純粹的舞蹈元素中,看見它歷久不衰的魅力。
 

關鍵字:露辛達.柴爾茲 克里斯汀.赫佐  臺中國家歌劇院 

分享: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分享至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