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芎林鄉上山的碾米廠「金玉豐精米所」,為二層磚木混合構造建築物,早期的礱穀及碾米農具,吸引不少年輕靓妹拍照打卡。(特派記者張建奎攝)


【亞太新聞網/特派記者張建奎/竹縣報導】

日治時期《工場名簿》記載之芎林「金玉豐精米所」即為當地人所稱之「芎林碾米廠」,經新竹縣古蹟歷史建築審議委員會審通過登錄為歷史建築。縣長邱鏡淳指出,芎林鄉上山的碾米廠「金玉豐精米所」,代表著臺灣米穀產業由手工業時期演進到工業化時期的階段,具有臺灣農產業技術發展歷程的意義,未來文化局將持續輔導其串連周邊紙寮窩、鹿寮坑等在地文化,推動各項文化資產及藝文推廣活動。

文化局長張宜真表示,今年召開審議委員會通過「芎林金玉豐精米所」登錄為歷史建築。精米所建築物本體創建於日治時期,戰後時登記興建時間為民國45年(1956年),起造人陳玉慶將「水礱」設置在「下山圳」的分圳點處,是兩條水圳分流且因地勢高低落差而匯聚豐沛的水量,藉由充沛的水力,帶動碾米設備-「水礱」,進行去穀作業。

「金玉豐精米所」創立時,正是臺灣米穀大量傾銷日本之時,身為新竹州稻米生產地的芎林地區,正是需要大型礱穀來為稻穀去穀之時,也因此在日治時期發展出相當先進且以水力為動力來源的「水礱」,來滿足地方上的需求。由於在沒有電力的時代,礱穀及碾米均靠人工,當時以水力為動力的「水礱」來替代人工方式礱穀碾米,是最先進也是最有效率的做法。

而由土礱進展到水礱機組,進行大量碾米作業,具有臺灣農產業技術發展的價值。建築物為二層磚木混合構造,樓板與木樑接合處,以木板為樑托,具有技術原創性。而精米所水礱機組與水圳的結合,包括選址與設計,是呼應芎林地區的地形與水圳形式,所發展而成的區域性產業建築物,見證農產業技術發展歷程,具稀有性特色。

關鍵字:芎林鄉碾米廠.歷史建築 

分享: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分享至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