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發中心主任何金樑致詞。(攝影/記者范家豪)


【亞太新聞網/記者范家豪/內埔報導】

客家委員會客家文化發展中心今22日上午於六堆客家文化園區舉辦「火(foˋ)礱(lungˇ)-六堆礱間故事展」開展,在主持人的引領下,由主任何金樑及與會貴賓將代表六堆各地的稻穀,一起倒入碾米機中,透過機器的運轉下,變成一顆顆晶瑩剔透的白米,共同完成一包〈有溫度〉的六堆米,也象徵著六堆客家的團結與客家文化的傳承。


▲「火(foˋ)礱(lungˇ)-六堆礱間故事展」開展記者會。(圖/記者范家豪)

農人辛勤種植的「稻穀」收割後,仍須經過多道脫殼碾製的程序,才能成為餐桌上晶瑩剔透的白米飯。過去,用來稻穀脫殼碾製使用的礱具有石礱、木礱、土礱等不同材質,脫殼程序繁瑣且耗時費力;到了日本時代開始有較現代化的設備將這些繁瑣的脫穀環節串起,省力又可增加產值,這個將稻穀碾製成為白米的地方,稱之為【礱間】,六堆園區內就有座百年礱穀機,客家話稱為【火foˋ壟lungˇ】,由屏東市歸來碾米廠第三代傳人─施信德所捐贈,本展以這座跨世紀的【火foˋ壟lungˇ】,串聯客庄稻穀進出礱間的故事,展現昔日六堆米倉的榮景與歷程。


▲火(foˋ)礱(lungˇ)捐贈者施信德夫妻、何主任與榮華國小學童。(圖/記者范家豪)

客委會客發中心,持續紀錄六堆客庄在地生活與文化,這次展示也結合過去與學術界合作進行六堆在地「火礱」的調查及成果,將珍貴的資料與火礱相關的物件,重現於六堆園區礱間展示館。


▲與會來賓體驗用木礱稻穀脫殼 。(圖/記者范家豪)

何主任表示,早期的客家人以農為本,「米」是不可或缺的食物,為了能在農務期間方便快速的吃飽,發展出多樣的「粄」食,配合歲時節日、婚喪喜慶都可看到各種以米製成粄類的食物。本次所展的「火礱(foˋlungˇ)」,從如何礱出白米,更能細緻的看到人跟人之間的情感,不但呈現早期客庄深厚的農業文化與智慧,更紀錄了客庄的人文、地景及產業,希望大家有空能邀請親朋好友到六堆園區了解更多客庄文化故事。


▲何主任與小朋友體驗用木礱稻穀脫殼。(圖/記者范家豪)

關鍵字:客家委員會 客家文化發展中心 六堆礱間故事展 

分享: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分享至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