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科大應用德語系學生陳閔榕為該校首位到德國之聲實習的學生。(圖/陳閔榕)


【亞太新聞網/記者廖銘瑞/燕巢報導】

大學生涯中,為了讓實習更接地氣,國立高雄科技大學應用德語系四年級學生陳閔榕在大三升大四的暑假,申請到「德國之聲」位於德國波昂總部的實習機會,感受海外工作體驗,也是該校首位到德國之聲實習的學生。

時間倒轉回半年前,非傳播科系、也沒有任何媒體工作經驗的陳閔榕回憶大三時,應用德語系教授林欣宜問她:「如果有一個機會到德國之聲實習,妳有沒有興趣?」,她當下心想:「當然很願意!光聽就覺得很興奮!」陳閔榕表示,她一直希望能學以致用,而德國之聲又是德國國際公共媒體,近年來轉型為電視、網路新聞,設有30種語言,提供有關國際時事新聞,在德語學術界知名度很高,也是臺灣學生練習德語的管道之一。

「如果學生能有機會到德國之聲實習,對學生來說,絕對是很好的經驗」,林欣宜回想 該系從未有學生在德國之聲實習,加上對方主要招收以傳播媒體或數位科技背景的實習生。林欣宜坦言,當初也是抱著姑且一試、毛遂自薦的想法,持續與德國之聲往返數封電子郵件後,終於取得陳閔榕的實習資格。之所以大力薦舉陳閔榕的原因,林欣宜表示:「我相信學生的學習態度與表現和待人處事的態度」,學生若沒有意識到學習責任,並不適合申請,校方也必須對實習單位負責。

在德國之聲實習期間,陳閔榕表示,每周一至五固定早上八點半會議後揭開工作序幕,她主要的工作是將德語新聞翻譯成中文新聞、偶爾也翻譯英語新聞,再交由新聞校稿員核稿後刊登。實習兩周後,她開始嘗試撰寫綜合報導,不再只是翻譯新聞;實習第三周,主管安排她參加台內新聞系統的操作培訓。對此,她相當感謝她的主管,給予她更多學習與嘗試的機會。

透過實習,也讓陳閔榕探索志趣和性向。她每天平均至少翻譯一篇新聞,她說:「最難翻的是藝術類文章,常常不清楚原著究竟想表達什麼」。她也在實習過程中發現對新聞的喜愛,但也意識到:「我覺得充其量我還只是在模仿他們寫新聞,必須再充實新聞專業」。不過,林欣宜眼中的陳閔榕語言能力、做事態度都很讓她放心,她的讚許並非隨便說說,據陳閔榕自述,實習臨近尾聲時,同事鼓勵她嘗試撰寫自己的報導。她在寫出《德國養豬這回事》的報導後,收到來自美國讀者的回饋,肯定她的原著性,也鼓勵她能更多的嘗試,對她而言無疑最真實的肯定。

除了新聞翻譯與編纂,陳閔榕覺得實習過程收穫最多的是「培養洞悉能力」。從旁觀者、從異國者的角度觀察,常讓陳閔榕有感而發。她觀察同事們在剖析一件事件時,總能從不同的角度切入,「對我來說帶給我的很大影響就是,看事情時也會學習從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另外,她發現德國主管及同事常跟她說:「妳不要覺得有壓力,如果妳覺得做不到,我們再來調整」,反觀在臺灣的職場,我們能輕言說「不」嗎?臺、德職場文化兩相對照的觸發,帶給她很深刻的印象。

針對想到海外實習的學弟妹,陳閔榕表示,透過教育部「學海計畫」,讓她拿到國外企業實習的補助獎學金。巧的是,她在大學二年級下學期曾到波昂當交換生,與當地有不解之緣。隻身在德國的陳閔榕,回想起大二在波昂比較像是留學團,學校都會安排妥當;但這次實習,每件事都得親自打理,讓她在工作的「讀」和「寫」之餘,更有「說」的機會。「我還滿常和房東、銀行溝通,這些都是很棒的生活體驗」陳閔榕說。

關鍵字:高科大應用德語系 陳閔榕 學海計畫 德國之聲實習 林欣宜 

分享: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分享至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