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王孝聖的新聞時事觀


民生必需品欠缺,政府應如何因應?是增加供給量嗎?還是增加休市時間?

所謂的「民生必需品」就是生活每天無法欠缺的物資,這是最簡單的文字解釋。而「民以食為天」,食物的需求更不可能有哪一天可以「休假」(除非刻意節食)。飽讀詩書的政府官員,應該不會說出「何不食肉糜」的外行話吧!怎麼會覺得增加休市一天,就可以解決豬肉供應欠缺的問題呢?

經濟市場的基本運作模式,就是「供給」與「需求」的互動模式。不論蔬菜或肉品的供給欠缺時,增加進口供給以平衡需求量,這是最簡單的道理,但我們的農委會、農糧署對於市場資訊的反應,往往是「跟不上節拍」(慢半拍已不足形容)。之前菜價高漲時,政府非等民怨四起時,才想到必需增加進口蔬菜,結果等進口蔬菜真正到貨時,剛好是本地復耕蔬菜採收期,最後導致菜價暴跌,農民與消費者都被政府的漫步害慘了。

政府官員受百姓納稅「供養」,內心應時時以百姓福祉為念。吊兒郎當的行政態度,不單影響民意支持度,更實質影響百姓的生活權益。不適任的政務官就該淘汰,民眾更應有權力要求不稱職的執政者交出執政權,這才合乎民主政治的精神,而非必需在任期結束前,無奈的繼續忍受這些尸位素餐的政府高官。

關鍵字:鴕鳥心態 豬政策 民生必需品 觀點 

分享: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分享至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