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總統府。(圖片來源:翻攝網路)

圖、文/王孝聖的新聞時事觀

也許很多人覺得這是危言聳聽,但請耐心看完以下四點解析,就可以發覺這項預測未必空穴來風。這四項分析點分別為:「台獨公投發生的必然性」、「東亞區域戰略的演變」、「美中關係的改變」、「海上絲綢之路的經濟影響」。分別解析如下:

一、「台獨公投發生的必然性」

2000年民進黨的陳水扁第一次當選總統。當時立法院的生態,國民黨為首的藍軍仍掌控多數,因此依據公投法第16條,當時立法院不可能通過民間發動的台灣獨立公投案。所以,陳水扁第一個任期就任時,就已經明白宣示「四不一沒有」( 不會宣布獨立,不會更改國號,不會推動兩國論入憲,不會推動改變現狀的統獨公投,也沒有廢除國統綱領與國統會的問題)。 並且強調,在李登輝執政時期作不到的事,他也不可能完成。就算後來陳水扁再度當選總統的第二個執政任期時,以行政權進行各國營事業的「正名運動」,但因為國民黨仍有效掌控立法院,所以台獨公投依舊未能實質進行相關程序。

如今民進黨再次執政,整個政治環境與當年有相當大的不同。民進黨在立法院中,掌握了過半的實質多數,對於政策推動,有絕對主導權。所以,台獨基本教義派的勢力,必然施壓蔡英文政府,要求履行民進黨黨綱中,台灣制憲建國獨立的「使命」。民進黨的執政高層,深知此為中國大陸對台政策不可碰觸的紅線,而且美國也不可能支持這項公投,所以從大選結束,蔡英文正式就任總統之後,對於台獨公投議題就一直閃躲。然而,當國民黨表明不會阻擋民進黨通過台獨公投實施的相關議案之後,民進黨的執政團隊就面臨了毫無閃躲藉口的窘境。

如今,2018年地方縣市長、縣市議員選舉在即,民進黨與其策略聯盟的其他小黨的參選人,是否會為了勝選而炒作台獨公投議題,甚至向民進黨中央執政團隊與國會議員施壓,勢必成為中國大陸考量是否對台灣出手的重要指標。中國大陸不可能等到台獨公投在國會正式討論,並且在國際上造成矚目之後才動手,因為這將增添處理台灣問題的複雜性。所以,只要中國大陸研判:台灣「相當有可能」舉行台獨公投的當下,很可能就是他們決定以武力處理台灣問題的關鍵點。

值得注意的部分在於:國民黨內部政治氛圍的轉向。表態支持兩岸統一的洪秀柱,前後歷經總統大選被陣前換將,以及黨主席競選失利,顯然「一中」已非國民黨的選項。再加上新當選黨主席的吳敦義,他對於九二共識的談話,著重於「兩岸各表」而非「一個中國」。顯然現在國民黨的政治氛圍,已朝向「一邊一國」發展。對中國大陸的領導中心而言,似乎已無法再期待國民黨未來重新執政之後的兩岸關係。在「和平統一」越來越遙不可及的情況下,是否迫使中國大陸使用極端方式解決台灣問題,這也是台灣是否還有2020大選的重要觀察指標。

二、「東亞區域戰略的演變」

中國大陸的科技實力與軍武生產力與日俱增,解放軍戰力的展現,早已透過世界各國的軍事評論證明,其戰力足以與美國、蘇俄相抗衡。而台灣不但許多武器早已面臨淘汰年限,軍紀渙散導致各種荒腔走板的新聞一再曝光,再加上軍中基層人力的嚴重不足,直接影響國防戰力。「失衡」二字,早已不足以形容目前台海兩岸的軍事現況。而美國川普上任之後,為了節省軍備開支,除了要求其盟國必須增加軍事預算外,對於南海爭議上,也不再像歐巴馬時期強硬。加上北韓積極研發核武與長程洲際導彈,南韓、日本、甚至連美國都倍感威脅。再加上蘇俄積極介入東歐與敘利亞的事務,使美國不得不在北約增兵因應。這些因素都導致美國希望能夠改善與中國大陸的關係,期待藉由中國大陸施壓北韓與牽制蘇俄,減輕美國在國際維和角色上的壓力。因此,台灣是否成為美中談判時,美國可以犧牲的籌碼,顯然已經不容忽視。

其次,日本自從安倍晉三再度執政之後,和平憲法的修改、軍事預算的提升,再再都代表日本軍國主義的復甦。而日本覬覦台灣,與民進黨的蔡英文政府私通款曲,再加上台灣聯日抗中的態勢明顯。倘若中國大陸將此現象解讀為「外國勢力介入台灣事務」,這等同碰觸中國大陸武力犯台的紅線。中國大陸是否會因為這些國際局勢的轉變,再加上掌控南海與宮古海峽的戰略需要。解放軍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態勢,出兵拿下台灣的控制權,或許成為會隨時有可能發生的情事。

三、「美中關係的改變」

美國川普正式就任之後,除了在國際局勢上,需要得到中國大陸的支持外。實踐提升美國經濟與就業率,要使美國「重新偉大」的競選承諾,川普更需要中國大陸的各方面協助。習敬平訪美後,中國商務部於五月提出 「關於中美經貿關係的研究報告」 , 內容強調:「中國將積極擴大進口美國能源、農產品,以及飛機、晶片、機床及其他高技術產品。 報告稱:預計未來五年,中國進口總額將達到8兆美元,這將為美國企業帶來巨大商機」。 報告並提及,包括中國電商龍頭阿里巴巴在內的陸資企業,計畫未來將大量投資美國,保守估計將會為美國創造100萬個工作機會。

美中關係的改變,必然對台灣造成實質影響。 美國國防部發佈「2017中國軍力報告」,強調美國反對兩岸任何一方片面改變現狀,且「不支持」台灣獨立。內容更罕見的提及 :中國認為台灣必須接受「九二共識」,也就是大陸與台灣都是「中國」的一部分,但可以各自表述,讓台海維持和平與穩定。而台灣今年無法順利參加WHA大會,以及巴拿馬與中國大陸能夠順利建交…等,這些都是美國對台灣政策態度轉變的明顯警訊。

更值得注意的部分在於,因為台灣民進黨政府的「非核家園」、「一例一休」…等政策,造成如:台積電、鴻海…等大型國際化企業陸續出走。而台灣雖然為了提升股市活力,所以實施了包括:完全開放當沖交易…等的猛藥,且將加權指數站穩在萬點之上。但實質成交量,卻仍僅在千億左右。顯見一般投資人對未來經濟前景並不看好,外資對台股已抱持觀望態度。何時外資會大舉撤出,只在於發生甚麼引爆點而已。倘若台灣大型企業陸續出走,外資大舉撤出,台灣對美國的重要性就江河日下。屆時美國是否還會再堅持履行「台灣關係法」,恐怕就會大有問題。尤其當台灣單方面因為不承認九二共識的「一中原則」而改變現狀時,美國政府將有足夠理由不履行「台灣關係法」中,協防台灣的義務。則中國大陸接收台灣,將再無任何顧忌。

四、「海上絲綢之路的經濟影響」

中國大陸建構「一帶一路_海上絲綢之路」,對於東南亞許多國家而言,都是符合其國家利益,所以都相當積極爭取參與。甚至美國總統川普與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相繼都表示參與「一帶一路」的意願。因此,蔡英文政府的「南向政策」受到嚴重挑戰,台灣經濟因此停滯不前。在「亞投行」與「海上絲綢之路」的影響下,台灣逐漸在東亞區域經濟中被邊緣化。甚至因為美國退出TPP,東協會員國自成區域經濟體。台灣無法享受同等的優惠關稅,貿易的實質競爭力,將大幅受到影響。台灣經濟屬於海島型經濟模式,如果對外貿易嚴重萎縮,對於整體失業率與經濟活力將造成重大影響。台灣社會是否會因此動盪不安,甚至因為民眾對政府施政的不滿而引發內亂,此將成為中國大陸是否以武力介入台灣的重要指標。

此外,因為「海上絲綢之路」的實施,促使中國大陸在東亞的重要性提升,同時使這些國家與台灣的合作關係將逐漸淡化。在時空背景都有利於中國大陸處理台灣問題時,恐怕台灣將岌岌可危,此為評估兩岸是否會在2020年以前統一,不可被忽視的一項因素。

兩岸統一對台灣人民究竟是利是弊?其實現在下定論還嫌太早。任何的政策實施,任何的政局變革,都一定會有人受利、有人受害。中國大陸現行對資訊的嚴格管控,恐怕是台灣人民首先無法接受的變化。倘若中國大陸能夠對言論、資訊的管控更加開放,並且事先向台灣人民承諾五十年一切不變,承諾保障軍、公、教人員的工作與退休福利,承諾保障所有人在合法情況下的人身、財產的自由與安全,而且還特別提升台灣的老殘、婦幼、勞工與農漁民福利。在這種情況下,台灣還有多少人會反對兩岸統一?恐怕這是台灣政治人物與堅持台獨基本教義派的群體,所該認真深思的問題了。

 

 

關鍵字:觀點 王孝聖 

分享: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分享至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