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籍藝術家莫妮卡.瓦卡希沙茲(Monica VALCARCEL-SAEZ)開幕演出(圖:葉芳榕攝)


【亞太新聞網/記者葉芳榕/臺中報導】

國立臺灣美術館於數位藝術方舟推出2018數位藝術策展案展覽「薛西弗斯 Ver. 20.18」,由臺籍策展人林怡君、王萱以及美國籍策展人法蘭西斯.亞曼德雷(Francis ALMENDÁREZ)組成團隊共同策劃,邀請11位國內/外藝術家,藉由薛西弗斯的所象徵的態度切入議題,12件作品,討論當代人的生存處境,提供重新審視當代社會與矛盾狀態的新方法,展覽自107年5月19日至8月19日。

開幕當天將由英國籍藝術家莫妮卡.瓦卡希沙茲(Monica VALCARCEL-SAEZ)帶來現場演出,藝術家將自我視為活物件,以歌劇表演方式成為作品〈瞬化電晶體〉的一部分。並於5月20日下午舉行四場現場演出(下午1點、3點、4點、5點)。


▲國美館蕭宗煌館長(左4)、策展人與參展藝術家合影 (圖:葉芳榕攝)


希臘神話中,被懲罰的薛西弗斯必須將一塊巨石推到山頂,每當抵達山頂後巨石便滾落,他必須重來,永遠擺脫不了重複卻徒勞無功的命運。法國哲學家卡謬以想像的途徑,使得薛西弗斯展現如同荒謬英雄般對生命的熱情,並以此抵抗命運與現實。國美館蕭宗煌館長致詞時以年輕人的「厭世哲學」為例,指出年輕人面對現實的反諷幽默,正是一種當代薛西弗斯精神,讓負能量成為面對風浪的強壯基因。策展人林怡君則指出:「薛西弗斯的生命能量,是一種將現狀重構的機制和解決問題的潛在方案。」


▲林羿綺,〈VHS家變詩篇〉,2016,錄像裝置 (圖:葉芳榕攝)


當希臘神話中的薛西弗斯到了現代社會,成為了低薪、失業、窮忙的崩世代,他還能笑著享受行路途中的微小美麗嗎?參展的作品,以更宏觀的視野觀看當今工薪勞動者和文化生產者(包括藝術家)是如何透過重申人的勞動價值,參與、剖析及重構生活中的(無)意義。這11位勞動者/藝術家通過殊異的作品實踐,一同面對內在於「生產者-商品-消費者」連結關係中的相似經驗:冗餘(redundancy),並進一步地以此作為手段,創造得以映顯資本宰制下荒謬徵狀的條件。藝術家們以殘酷的現實當作助燃劑,作為突破現狀與設想未來的可能,同時思索著個人的(非)物質性勞動與歷史、記憶、科技和體系之間的關係。


關鍵字:薛西弗斯 國美館 國立臺灣美術館 藝術方舟 林怡君 王萱 

分享: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分享至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