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展人陳慧娟向參觀小朋友介紹(圖:葉芳榕攝)


【亞太新聞網/記者葉芳榕/台中報導】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陽光過道展出《汪星人躲貓貓—狗的特展》,展示主題包括「老狗講古」、「犬族列傳」、「汪星國度」、「汪星密語」。狗有「人類最好的朋友」美名,但狗與人並非一開始就相伴相隨,而是人類需要狗來協助放牧、狩獵、示警,甚至充當食物。今日狗不僅是寵物,更是家庭成員,暱稱「汪星人」。

策展人陳慧娟希望大眾透過看狗的特展,了解狗如何被人類創造,以及如何影響牠們的命運。「老狗講古」展區探討「獵食的狼」如何變成「馴化的狗」,最早化石證據顯示這期間至少歷經漫長的15,000年。狗的古老祖先確信是由灰狼Canis lupus而來。但是,犬類的馴化疑似在不同地區且涉及許多狼的亞種。


▲民眾參觀照(圖:科博館提供)


納圖夫文化(Natufian culture12,500 -9,500 BC)是人類已知的最早的定居生活,納圖夫的狗已和野外的狼不同,是人類共同生活的動物。台灣也有五千年前的狗。最早的完整犬類遺骨(Canis lupus familiaris) ,姿態似乎是刻意安排,出現在臺南科學園區的南關里及南關里東遺址,屬於新石器文化的大坌坑文化。科博館人類學組蒐藏約五千年前的狗上顎遺骨標本,發現於台中市安和遺址大坌坑文化層,碳十四年代距今5,000至4,000年前,考古學者推測狗在當時是協助史前人狩獵的夥伴。

狗是古代人類最早馴化的動物,比羊、牛、豬都更早。狗的馴化伴隨三種澱粉消化基因的篩選,其中澱粉酶基因(Amy2B)的倍數約自7,000年前開始出現增加現象,這意味著狗對澱粉的消化能力愈來愈佳。有些狗因為基因的突變出現類似人類威廉氏症的行為,變得極度熱愛社交,喜愛與陌生人接近。這些遺傳特徵可能形塑了現代的狗。狗善於解讀人類在各種情境下的身體語言,眼神的接觸是建立人狗情緣的關鍵部分。當人類越關注狗,狗的臉部表情明顯會變多。


關鍵字:科博館  汪星人躲貓貓 狗的特展 陳慧娟 

分享: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分享至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