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新聞網/政治新聞中心/綜合報導】


蔡英文總統昨(20)在就職演說上提到,現在司法無法打擊犯罪、人民也失去信任,所以會在今年十月召開司法國是會議,這是政府第二次針對司法改革議題召開大型會議。過去司法改革會議的問題主要是未導入總統行政力量、未讓人民參與,以及議程過於倉促,針對這些問題去檢討、改善,讓未來的司法改革,是全民參與的改革。

▲蔡英文將在2016年十月召開「國是會議」,針對司法改革議題去改善、解決,盼全民一起參與。(圖片來源/網路)

▲蔡英文將在2016年十月召開「國是會議」,針對司法改革議題去改善、解決,盼全民一起參與。(圖片來源/網路)


1990年代開始,臺灣政治體制上的威權逐漸減退,但黑道、金錢和政治掛勾盛行,當時的司法也不受人民信賴。在之後曾開了幾次「司法改革委員會」,但沒有太多具體改善,也並未積極納入人民的聲音,而「國是會議」則被視為執政者廣納民意的重要機制。在1999年召開的國是會議,形成了一些重大的改革決議,如司法院審判機關化,避免司法行政干預審判結果等,但這場會議沒有納入更多弱勢民眾的聲音,許多重要改革議案也受法務部阻擋而未通過,被諷刺為雷聲大、雨點小的「大拜拜」,成效不彰。


隨著時代的轉換,網路的發展產生了新的公共參與形式,公共議題相關資訊公開,使網路透明化,形成監督改革的力量。蔡英文總統希望在十月召開國是會議,欲改革司法院和最高法院,推動參審制、陪審制,推動起訴狀一本主義,警詢偵查階段強制律師辯護,以及建立特定案件統合解決機制等。若能把「開源審議」的作法帶入官方的司法決策中,將能有效改善1999年國是會議上的缺失。


開源審議包括蒐集各界意見,吸收各方對司法的問題,再來召開專家會議,釐清司法問題背後的成因,看哪裡需要改變,最後針對這些結構性問題,評估制度上需要改善的地方,盡可能公開透明,蒐集不同意見,討論且回應,讓國家大眾進行監督、公評,將會較完善。不過推動的話會遭遇到的困難,像是民間司改會有自己的主張立場、和檢院、官方沒有太多互信合作,而許多司法議題也會被「民意風向」所影響,容易被憤怒、恐懼等情緒導致不夠理性,都是需要面對的困難。


而對於2016年的國是會議,司改會執行長高榮志十分認同,並表示希望未來的司法國是會議要擴大參與,讓人民的問題意識為核心議題,並善用網路科技,會議全程上網直撥,會議記錄全程公告,也要有平台讓無法參與會議的民眾表示意見。


蔡英文在演說上表示,讓司法回應人民的需求,不再只是法律人的司法,而是全民的司法。司法改革也不只是司法人的家務事,而是全民參與的改革。這就是她對司法改革的期待。

關鍵字:520 蔡英文 司法改革 國是會議 亞太新聞網 

分享: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分享至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