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新聞網/國際新聞中心/綜合報導】

地球開啟修復模式,南極臭氧破洞縮小了!外媒報導,美、英科學家在《科學》(Science)期刊發表一項共同研究指出,根據每年測量的臭氧層破洞大小紀錄,2015年的破洞與2000年相比,已縮小了400萬平方公里,相當於印度的大小。科學家預計,約2050或2060年即可完全復原。



▲南極洲臭氧層破洞持續縮小,有望在2050年復原。(圖片來源:網路)

科學家推測臭氧破洞縮小的主要原因,是破壞臭氧層的化學物質長期遞減,尤其是氯氟氯碳化物(CFC)中所含有的「氯」、「溴」的微粒會破壞臭氧層。但自從世界各國實施減量、禁用氟氯碳化物相關產品後,破壞速度自然相對減緩。

臭氧層功能在於阻擋來自太陽的有害紫外線輻射,減低人類罹患皮膚癌與白內障的機率。臭氧層變薄主要發生在南極則是因為南極氣溫極低,而且有大量光線,這產生所謂的極地平流層雲,而這些冰冷雲出現的氯化學變化作用會破壞臭氧層。

1980年代,英國科學家在南極上空首度發現約10公里處的同溫層大幅變薄。1986年,美國科學家所羅門發現臭氧層是因為含有氯與溴的微粒出現而受到破壞,這些氯與溴來自氟氯碳化物(CFC)。1987年,世界各國簽署蒙特婁公約,全面禁用CFC。

美國科學家所羅門表示,世界各國2000年左右開始逐漸減少CFC的生產,大氣中仍然殘留大量的氯,它的循環周期大約50到100年。可喜的是,臭氧層已經開始緩慢弱化,甚至逐漸修復變厚,預計約2050或2060年即可完全復原。
 

關鍵字:南極 臭氧 破洞 縮小 復原 臭氧層 氟氯碳化物 

分享: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分享至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