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基林副院長與胃場科張醫師共同說明窄頻影像系統功效。(圖/記者范家豪)  

 

【亞太新聞網/記者范家豪/屏東報導】

 長期以來癌症持續威脅國人性命,「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為民眾健康保命之不二法門,屏東基督教醫院自去年開始引進一套造價新台幣500萬的窄頻影像系統與放大內視鏡,提昇早期消化道腫瘤診斷治療機率,啟用迄今,一年內已有4位民眾在胃鏡檢查時,意外發現早期食道癌病變,當下立即以內視鏡手術切除。

衛生福利部本月19日公布105年國人死因統計結果,癌症連續35年蟬聯國人10大死因冠軍,而十大癌症死亡率中與消化道腫瘤相關的癌症就佔了3項─結腸直腸和肛門癌(第3名)、胃癌(第7名)、食道癌(第9名),令人不得不正視消化道腫瘤對國人健康的威脅。

屏基肝膽胃腸科主治醫師張琳遂指出,癌症要有較好的預後,取決於早期診斷、早期治療。一般而言,早期消化道癌症指的是仍侷限於消化道黏膜層或黏膜下層,無淋巴轉移之慮,可施行微創之內視鏡手術切除。食道癌好發於50歲至70歲上下的中年男性,尤其是喜好熱湯熱茶、醃漬食物,喜好喝酒約14倍,同時有抽菸、喝酒、嚼檳榔三項習慣者更高達40倍的罹患風險;食道癌初期幾乎沒有症狀,民眾大多直到有吞嚥困難才就醫,此時已是中晚期,必須進行剖胸、切食道手術或放射治療,能夠早期發現的比率不高。

▲醫師實際超作窄頻影像系統與放大內視鏡影片。(圖/記者范家豪)

 在4位早期食道癌病變的民眾中有3位是男性,一位女性,男女比例約16:1,年齡介於41~56歲間,都有抽菸、喝酒、或嚼檳榔的習慣,因為其他非食道症狀求診,進而安排胃鏡檢查。當內視鏡由口腔進入消化道時,醫師意外在食道粘膜發現病變,隨後安排內視鏡手術剝離病變的粘膜層。這對病患來說真是「驚喜交加」,驚的是罹患腫瘤;喜的是早期發現且立即治療,日後只須定期追蹤,無需開刀切除食道,或化療、放療。

屏基醫療副院長林連豐醫師表示,要提高早期消化道癌症或腫瘤的偵測診斷率,高解析度的內視鏡影像必不可少,其中又以「窄頻影像系統與放大內視鏡」為最新技術,它可以凸顯食道、胃、大腸表層黏膜微血管細小的變化和腺口型態構造的變異,再加上放大內視鏡放大100倍的效果,讓腫瘤病灶更能提早發現。早期食道癌可藉內視鏡粘膜切除術及內視鏡粘膜下剝離術切除病灶,不僅降低對周邊組織的傷害、外觀也完整無傷口痕跡,術後當天就可以下床活動,3至5天即可出院,大大縮短住院天數。

▲窄頻影像系統與放大內視鏡比對之效果。(圖/記者范家豪)   

 

晚期消化道腫瘤因有明顯的病癥,診斷並不困難,然而晚期癌症的治癒率、預後及存活率都比早期差,因此屏基肝膽胃腸科主治醫師張琳遂提醒,常吃加工食品、燒烤、紅肉、少蔬果的消化道腫瘤高危險群民眾,應在接受內視鏡檢查時,利用影像強化內視鏡技術做早期腫瘤的篩檢,讓病灶能早期被偵測、早期以內視鏡手術切除。

關鍵字:屏東 基督教醫院 窄頻影像系統 放大內視鏡 消化道 腫瘤 診斷 治療 

分享: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分享至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