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乘坐式胡麻割捆機,配合適當的栽培管理模式。(圖:農改場提供)


亞太新聞/記者劉彩雲/台南報導】
  
傳統胡麻採收需要大量人力,臺南區農業改良場引進並改良乘坐式胡麻割捆機,配合適當的栽培管理模式,每天可採收胡麻面積約1.2~1.6公頃,一台可以抵24個人力,大幅改善胡麻採收人力缺乏問題,有效降低採收成本,提升產業競爭力。

▲採收流程需經割拔→束捆→堆曬→打麻→精選,過程耗費人力,尤其割拔、束捆作業,面臨人力老化,作業困難。(圖:農改場提供)

胡麻為國內主要油料作物之一,每年需求量達40,000~50,000公噸,但國產胡麻僅占約5%,政府自民國101年推動調整耕作制度活化農地利用計畫,將胡麻列入進口替代作物,鼓勵農民栽植胡麻,並提高自給率,胡麻栽培面積由民國101年831公頃,至105年已增加至2,508公頃。然目前胡麻栽培過程,包含播種、生育管理、採收作業等,其中採收流程需經割拔→束捆→堆曬→打麻→精選,過程耗費人力,尤其割拔、束捆作業,面臨人力老化,作業困難,無適宜機械協助採收。

▲田間調查測試,乘坐式割捆機捆束直徑約15公分,2點捆束位置分別位於約32及53公分處,採收寬度為130公分。(圖:農改場提供)

為降低胡麻人工成本及提升採收效率,臺南區農業改良場以建立胡麻機械化栽培管理模式為產業發展目標,著手進行胡麻採收機械研發及適合機械化品種選育,並配合田間栽培管理、病蟲害防治及土壤肥培相關研究,以發展具經濟化的胡麻栽培管理模式。


▲撒播開溝或作畦條播的栽培方式。(圖:農改場提供)

在胡麻採收機械化方面,首要解決的是採收割捆勞力不足問題。臺南區農業改良場先從國外引進乘坐式割捆機,但國內的栽培模式及生長特性該機械無法直接適用,因此需配合國內栽培管理特性進行改良,經不斷測試後,將引進機型原本捆束裝置1點改進成2點捆束,提高胡麻捆束位置。經田間調查測試,乘坐式割捆機捆束直徑約15公分,2點捆束位置分別位於約32及53公分處,採收寬度為130公分。該割捆機適合撒播開溝或作畦條播的栽培方式,建議畦溝距為120~130公分,栽培密度約每平方公尺20~30株,其中條播方式較撒播方式佳,採收適合時間點以下節位葉片和莢果變黃,葉片脫落且葉量變少時最佳。作業能力為每小時可採收0.15~0.2公頃,估算每天可採收胡麻面積約1.2~1.6公頃,對照人工採收每人每天僅可採收0.05~0.06公頃,人機比約為24倍,即一臺割捆機可取代24個人力,大幅減少胡麻採收人力時農民割捆束麻的人力困境。

臺南區農業改良場今106年11月中旬在胡麻主要產區台南市西港、善化、安定等地辦理三場胡麻機械採收田間觀摩會,吸引眾多農友觀摩討論,該場已蒐集現場農民意見,將持續進行機械效能改進。目前胡麻割捆機機構改良部分正申請專利中,之後會技轉民間廠商生產,推廣給產業使用。
 

關鍵字:臺南 區農業改良場 活化 休耕農地 機械 胡麻割捆機 

分享: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分享至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