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水路的改善與更新是一個持續的建設,只要有農民仍在耕種的地區,保障農民一條安全「好徑」讓土地永續經營,一直是市府重要施政目標之一。(圖/記者張清源攝)


【亞太新聞網/記者張清源/台南報導】

臺南市政府地政局表示,為改善農民行車安全及農業經濟的持續發展,使舊有農路能因應現代化經營規模,臺南市政府除了積極向中央申請經費補助,每年也自籌編列市預算,辦理各農地重劃區農水路改善工程。自縣市合併以來於臺南市農地重劃區內每年持續投入農水路更新改善經費,總經費已逾25億元,更新重劃區內農路長度達830公里(相當國道中山高速公路的2.2倍)、水路長度達277公里、路側擋土牆長度37公里,對於改善農路行車安全,提高農地生產力,具有卓著的效益。

臺南市有著全台最大面積的耕地,內政部於民國47年以原臺南縣仁德鄉大甲地區進行試辦農地重劃作業,為全臺創始的農地重劃區,隨之展開全臺農地重劃的序幕。迄今臺南市共計完成了92個農地重劃區,重劃面積達5.7萬餘公頃,重劃成果斐然,帶動農業經濟發展,提高農民的收益。

為提高農業產能,同時解決農業人力不足的問題,農民多引進大型機具,農產品載運車次也與日俱增。然而,民國60年以前辦理的早期農地重劃所需的工程費及農水路用地,係需由該重劃區內的全體農民自行負擔;再加上當時農業設施設備的需求較低,故田間農路寬度僅2.5~3公尺,路面均未鋪設級配料,併行的水路設施亦多屬土溝,每遇降雨,路面常生泥濘或凹陷,甚至發生顛簸翻車險象。

此外,部分重劃區內的農水路歷經2、30年的風雨,也多已殘破不堪,除了影響農民的交通安全,農產品的收成品質及收益也隨之受損。土溝中的雜草也隨著時間滋長,嚴重堵塞水路,連帶影響了灌排水路的功能,其中部分農路因雜草叢生,導致農路無法通行,更直接影響到兩側的農民耕作。

因此臺南市政府地政局訂定「臺南市農地重劃區農路水路管理維護執行要點」作為農地重劃區區內農路修繕審查原則,透過地方反映那裡農路損壞需要辦理改善,並考量整體性、延續性、緊急性及地方均衡性等因素,並依現場勘查評估後,排定改善優先順序,循序辦理修繕。

地政局於108年度除了編列1.5億元改善經費改善農地重劃區內農路,亦積極向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及內政部爭取相關經費,辦理「早期農地重劃區農水路更新改善」及「農地重劃區緊急農水路改善計畫」,將田間農路寬度拓寬至4公尺以上,併行之給、排水路更新為混凝土U型溝,期能增進農水路功能,以符合現代化農業經營之需要。

臺南市政府地政局長陳淑美表示,地政局為加速改善農民農業經營環境,就自籌市預算辦理本市農地重劃區農水路改善之金額,於下年度109年將再檢討,同時積極爭取中央補助辦理農地重劃區內農水路改善,以加速辦理農水路改善工程。

農水路的改善與更新是一個持續的建設,只要有農民仍在耕種的地區,保障農民一條安全「好徑」讓土地永續經營,一直是市府重要施政目標之一。

關鍵字:臺南市政府地政局 局長陳淑美  

分享: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分享至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