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度腦傷後遺症常不易被發現,加上若表面上看起來「好手好腳」,便更容易受到忽視。(圖/郭綜合醫院提供)


【亞太新聞網/記者鄭順彬/台南報導】

因跌到撞擊頭部在醫院治療一段時間後,功能大部分恢復,目前手腳偶會麻,其他人際和語言應對合宜。原擔任司機李先生,不確定是否可回到原本的工作崗位。眾人表示表面看起來無大礙,但經神經心理評估,其持續注意力、反應速度有輕微缺損,司機一職恐危險性高,被轉介職業重建中心安排適宜訓練與工作。

郭綜合醫院臨床心理師顏慧詩表示臨床中,常見的腦部損傷包括腦中風、頭部創傷、各種先天發展性疾病等,個案可能因大腦受傷,導致心智功能(如注意力、記憶力、思考判斷、行為計劃及執行、情緒控制等)受損或限制,亦可能因遭遇重大傷病危機而出現適應不佳的心理反應。此外,個案家屬對疾病的理解及因應方式,亦可能影響患者的預後。

輕度腦傷後遺症常不易被發現,加上若表面上看起來「好手好腳」,便更容易受到忽視,而常見的因功能缺損等問題則多半被視為單純抱怨。然而,腦傷程度被歸類在輕度不等於其腦傷後遺症或生活適應也可以被視為是輕度。腦傷的認知功能缺損和復健應予以高度重視,更應儘早接受專業的神經心理衡鑑與介入。值得慶幸的是,台灣對於腦傷個案的關懷早已開始,各類法案到納入健保的神經心理復健介入,也迄今仍持續擴展中。

專研神經心理學的臨床心理師所學著重大腦心智功能為本的生理-心理-社會(Bio-Psycho-Social)觀點,熟悉大腦心智功能的運作,以及心智功能受損之個體及系統。其醫療介入方法嚴謹且個別化的心智功能評估及治療,並重視個案本身及家屬對疾病或失能本身的主觀經驗。在面對急性重大傷病或長期復健時的心理反應,可針對患者的心理復健需求進行有效介入。

神經心理復健治療依據個案復原之不同階段的神經心理功能衡鑑結果來訂定治療方針,規劃個別性療程-全面的從個人之基本條件 (教育程度、年齡…等)、個人所擁有之相對心智條件、該類型疾患之預後期待、個體生涯需求與人生發展階段任務 (如:回歸社區生活、重返校園、就業職場、進入安養中心或在家接受長期照護)等綜合考量。

顏慧詩說臨床心理師協助個案從腦傷急性期的神經心理衡鑑、復健期的認知功能訓練、家屬支持系統增能、醫療關係改善與復健動機增強,到後續的適應功能衡鑑與強化、生涯規劃與職前鑑定、復學與專業職務再設計、社區支援系統之協助等等進行有效介入。


關鍵字:從腦科學看傷後大腦重建 臨床心理師 神經心理復健 專業角色 郭綜合醫院 臨床心理師 顏慧詩  

分享: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分享至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