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美醫學中心婦產部婦女泌尿科主任吳銘斌教授(右)與護理技術員蔡玉菁(中)共同向病人說明生理回饋儀上的訓練成效。(圖/奇美醫學中心提供)


【亞太新聞網/記者鄭順彬/臺南報導】

隨著2020總統與立委選戰正打得火熱,婦女生育的議題也被拿來當作炒作的議題,引起許多的爭議。婦女先天背負孕育下一代的天職,但是在生育的喜悅同時也帶來了一些擾人的併發症:尿失禁、骨盆鬆弛(子宮、膀胱及直腸膨出)、及產後性功能障礙等等。

奇美醫學中心婦產部婦女泌尿科主任吳銘斌教授說明:依文獻上報告,婦女孕中及產後發生尿失禁平均約為41%(約在18%與60%之間)。而且隨著週數增加而增加。造成的原因是因為懷孕期間子宮肌肉肥厚增大、再加上胎兒體重增加、以及荷爾蒙大量改變而對骨盆底肌造成傷害的影響而產生。

以往婦女遇到這些問題,特別是尿失禁,常常羞於啟齒或認為這些是必然的自然老化現象,而不願求診。其實這些問題不一定只發生在年老婦女,許多剛生產後的較年輕婦女也常常有尿失禁、頻尿、急尿、及陰道鬆弛等困擾。對於懷孕及產後婦女中約有54%的婦女會受到生活品質上的影響,譬如:身體活動、旅行、社交生活、及情緒上還有性生活的影響等,的確很傷腦筋。

一般而言,尿失禁隨孕期週數增加發生比例也越高。懷孕36週是尿失禁最高峰,一直會持續到產後一個月。尤其高齡產婦及懷孕前期(小於12周)就發生尿失禁症狀的婦女,就容易發生產後發生尿失禁,所以可以用來預測是否發生產後尿失禁。而根據挪威的報導初產婦與經產婦尿失禁有所不同,各約為31%與42%。而產後自然恢復情況下,產後尿失禁改善的比率不多,由產前約42%至產後八週也還有高達38%,僅降低4%。也就是孕期及產後尿失禁現想像並不會隨時間而自然改善的。根據資料統計,許多產後尿失禁婦女從開始出現漏尿的困擾之後,隨年齡增加,尿失禁的情況會越來越明顯。所以積極治療是必要的。

奇美醫學中心婦產部婦女泌尿科主任吳銘斌教授指出:可利用「生理回饋」來協助產婦正確執行骨盆底肌訓練。所謂生理回饋骨盆底肌訓練是利用電腦螢幕影像來讓婦女知道並感覺自己的骨盆底肌位置及功能,在訓練婦女做骨盆底肌肉運動時,護理技術員將使用特殊設計的感應器偵測婦女骨盆底肌收縮:其中一組感應貼片貼在外陰部皮膚,偵測骨盆底肌肉收縮情況;另一組感應貼片貼在下腹皮膚,偵測腹肌有無不當用力。婦女的骨盆底肌運動情況會藉由電波反應圖傳至電腦螢幕上。讓醫師、護理技術員及婦女本身皆可清楚骨盆底肌運動是否做得正確,並評估是否進步。成效部分依考科藍綜合文獻分析報告,「生理回饋骨盆底肌訓練」比單獨骨盆底肌運動的療效相比,對於尿失禁發生次數及下泌尿道症狀生活品質提高等,治療效果可再向上提升25%的進步(14%~34%之間)。


關鍵字:奇美醫 生理回饋骨盆底肌訓練 婦女泌尿問題 產後尿失禁  

分享: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分享至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