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台灣燈會在台中,受邀展出的慈濟,主燈就是由藍染圍繞著地球而成。(圖/慈濟基金會提供)


【亞太新聞網/記者蕭任峰/台中報導】

退休老師鄭美淑在任教農工時發現,台灣藍染曾一度為外銷重要的藍靛布料,如今染料植物快沒有了。為了維護與鑽研傳統技藝,鄭美淑為藍染種了2、3公頃田,從種植、採收到完成作品,不用除草劑、親力親為,就是為了呵護台灣的土地。

鄭美淑畢業於中興大學農藝所碩士,曾在高職任職。教科書上藍染工法的複雜性與文化內涵讓鄭美淑著迷,2001年開始參加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的相關課程,向研究員馬芬妹學習藍染技術,並另外翻閱古籍,吸取經驗,後來在大學、高職等開設染色植物相關課程。


▲燈會前,慈濟志工用手工將藍染方巾一針一針密密縫,從早到傍晚方告完成。(圖/慈濟基金會提供)

整套藍染製作的工作量十分繁複,主要分為種藍、採藍、打藍、建藍四道程序。鄭美淑有著台灣人的農業技術、刻苦耐勞的精神,萃取染料的技術也日益精進,2019年國際研討會上的藍靛色素品質獲得最高分。鄭美淑的藍染作品不僅成色品質好,加上師大美術系畢業的兒子卓子絡擔任設計總監,把藍染布料變成時尚感的作品,展出的衣褲、鞋子、圍巾、扇子、手提包等,有許多都是出自於年輕人之手。

2020台灣燈會在台中,受邀展出的慈濟,主燈就是由藍染圍繞著地球而成,地球兩旁的「飛天」出自卓子絡之手,而150片68*68公分的藍染方巾,在燈會期間需在陽光下曝曬至少半個月,身為慈濟志工的鄭美淑深知慈濟提倡環保理念,希望燈會後,所有作品都不被浪費,因此方巾的品質很重要。


▲藍染方巾用了畫蠟藍染、縫紮藍染兩種技法,圖為志工先在布料上字。(圖/慈濟基金會提供)

鄭美淑與7、8位慈濟志工花了10天完成藍染方巾。在第一層氧化後再染第二次,至少30次,最後把浮色清洗掉,用了畫蠟藍染、縫紮藍染兩種技法完成作品。元宵燈會前,鄭美淑與卓子絡與慈濟志工在展區用手工一針一針密密縫,從早到傍晚方告完成。技法與原料全是鄭美淑無償提供,也因為品質保證,燈會尚未結束,就有許多人慕名認購燈會展出的方巾。


▲為了台中燈會,慈濟志工到苗栗鄭美淑的卓也小屋花了10天完成藍染方巾,至少30次的染色,務求品質好。(圖/慈濟基金會提供)

鄭美淑全家一起將台灣傳統文化藍染事業復興,希望保存台灣藍染的農業、工藝、歷史、文化,到海外參展也希望增加台灣的能見度。鄭美淑表示,期待讓消費者知道藍染衣物的得來不易與耐用,因為珍惜,就不會因「快時尚」、成本低而讓消費者不懂珍惜衣物。


▲鄭美淑(右)與卓子絡(左)站在梯子上,協助志工布置主燈燈座。(圖/慈濟基金會提供)
 

關鍵字:鄭美淑 藍染文創 

分享: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分享至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