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歌劇院台灣國際藝術節( NTT-TIFA)首檔節目《消逝》(Blank Out)將於3月7日(六)、8日(日)登場。(圖/蕭任峰翻攝)


【亞太新聞網/記者蕭任峰/台中報導】

2020歌劇院台灣國際藝術節( NTT-TIFA)首檔節目《消逝》(Blank Out)將於3月7日(六)、8日(日)登場,邀請觀眾一起戴上3D眼鏡,觀賞這齣同時具備創新形式與真摯情感的多媒體歌劇。

《消逝》是荷蘭國家歌劇院、琉森藝術節和羅馬歌劇院的聯合製作,使用3D電影與互動式多媒體影音技術,探討個人遭逢劇烈生命打擊之後,記憶重建的情境與歷程,是一個深具生命意涵的故事。導演暨詞曲創作的米歇爾.馮德艾(Michel van der Aa)在光影之間打造一扇回憶之門,引領觀眾走入一位迷途母親的內心世界。飾演母親的女高音凱瑟琳.曼利(Katherine Manley)在舞台上追憶著兒子溺水的意外事件,層層疊疊的回憶,母親與自己的過去對話、與想像成年的兒子(男中音羅德利克.威廉斯Roderick Williams)對話。女高音曼利表示,除了需一邊演唱一邊精準操弄即時投影外,劇中唱段跨越6度音域的設計,對歌手十分具有挑戰性。


▲歌劇院邀請觀眾一起戴上3D眼鏡,觀賞這齣多媒體歌劇。(圖/蕭任峰翻攝)

米歇爾.馮德艾在海牙皇家藝術學院主修錄音工程,同時也學作曲,並身兼劇作家、電影人與劇場導演等多重身分,是2015年荷蘭國家文藝獎—維米爾獎(Johannes Vermeer Award)及2013年美國路易斯威爾大學葛拉威梅爾獎(Grawemeyer Award)作曲類得主。他表示,藝術的力量是將人們引導至某個方向,但每個觀眾都可以在作品中,找到屬於個人的詮釋。

當談到科技運用與藝術創作之間的關係時,馮德艾分享《消逝》在德國漢諾威首演後,觀眾散場時沒有人在談論3D影像的運用,他認為這是對作品本身的肯定,因為科技本就應該為創作及音樂服務;在過去當人們討論這個議題時,會有某種「失衡」的隱憂與假設,但如今科技是我們的日常,

臺中國家歌劇院藝術總監邱瑗強調,本次NTT-TIFA以科技為主題,希望藉由不同的當代科技,帶給大家藝術的感動與欣賞經驗,更重要的是分享關於「人」的故事。在《消逝》作品中,米歇爾.馮德艾透過科技,重新詮釋了西方傳統歌劇藝術,以「好看」精彩的多媒體影像,「好聽」的音樂聲響設計,為遭逢悲劇後天人永隔的一對母子,創造出一段獨特、美好的重逢時光。
 

關鍵字:歌劇院 台灣國際藝術節 NTT-TIFA 消逝 

分享: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分享至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