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大醫院失智症中心洪煒斌醫師講述迷路與【失智症】。(圖/記者吳玉惠翻攝)


【亞太新聞網/記者吳玉惠/台南報導】

失智症不只是記憶問題,實際上也會有其他的認知功能障礙,像迷路走失就可能潛藏著失智症!醫療科技發達,讓人類壽命延長,許多健康高齡長者都能維持自我生活能力,但,神經退化疾病也因生命延長而越來越盛行。近年來時常有新聞報導,許多迷路的長者不知如何找到回家的路,甚至有遺憾事件發生,因此,建構友善失智症的社會刻不容緩!

成大醫院失智症中心洪煒斌醫師指出,一般人以為失智症只是記憶問題,實際上也會有其他的認知功能障礙,像迷路走失就可能潛藏著失智症!成大醫院失智症中心在白明奇教授領導之下,結合醫師專業診療、個管師連結社會長照資源、專業護理提供照護諮詢、職能治療提供復能介入、專業營養師提供營養資訊,多方面進行評估,提供以病人及家屬為中心的人性化、個別化照護服務;可以提早給予早期失智症的長者預防性治療介入,安排認知功能復健,有效延緩退化。

洪煒斌醫師指出,失智症患者迷路走失最常發生在白天,占了80%以上。迷路對長者當下會有很大的心理壓力,也會造成生理上的負荷,如:脫水、跌倒、車禍、失溫等,若沒有及時被發現,嚴重時還有生命危險;家屬也有強烈的心理壓力、照護上的負荷;社會則會付出許多成本,需要透過各種管道來協助尋找走失長者。

洪煒斌醫師建議,家屬與照顧者對於失智症患者,最好能定期拍照,平時則多留意其穿著、特徵、使用語言,並加以記錄;另外,可在其常穿的衣物繡上家屬的聯絡方式,並在家中使用指紋卡按捺指紋。民眾若在社區裡發現疑似走失失智者,可上前關心需求,並給予適當協助,撥打警局報案,聯絡家屬。

認路屬於人類高等認知功能之一。重要的腦部認路構造包括:海馬迴、後頂葉、後扣帶回皮質等,常人可因此建立空間概念,就算到了不熟悉的地方,也可以辨識合宜的路標、了解起點與目標的距離、選擇合適路徑,最後準確到達目的地;但是,失智長者因腦部神經細胞死亡,造成認路構造的腦迴萎縮,在認路的功能上產生缺陷,導致無法正確辨識路標、準確判斷距離遠近,因而造成迷路。發現人類腦部定位系統的科學家,也因而獲得2014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

洪煒斌醫師表示,建構友善失智症的社會刻不容緩,而大多數民眾也對失智症有初步了解,因此應要幫助民眾知道、提升大眾的認知:某些特殊的認知行為症狀,很有可能也是失智症的早期表現,才能夠幫助更多早期失智症的長者。他指出,一要讓家屬提前做好準備,幫病患準備聯繫的卡片、愛心手鍊、GPS個人定位器;二是社區達成守望相助,商家或是民眾發現有疑似走失的社區長輩,可以盡早通知家屬並給予合適協助,以防止後續遺憾事件發生。

關鍵字:洪煒斌醫師 成大醫院失智症中心 失智症 成大醫院 走失長者 迷路走失 迷路 白明奇教授 高齡 GPS個人定位器 2014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 人類腦部定位系統 認知功能障礙 

分享: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分享至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