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熱病染病稻葉會出現紡錘型病斑。(圖/記者許仲洲翻攝)


【亞太新聞網/記者許仲洲/花蓮報導】

花蓮縣水稻栽培面積約9000公頃,近期疑因受到氣候「忽冷忽熱」影響,包括玉里鎮、光復鄉等鄉鎮總計2376公頃水稻罹患稻熱病,發病原因與近來氣溫變化大及濕度高有關,花蓮區農業改良場指出,罹病嚴重者多是位於靠山不通風、濕度高的田區,特別又與農民習慣下重肥有關,由於花蓮水稻大部分已施完穗肥,此時應適時施藥防治,可降低稻熱病對產量的影響。


▲稻熱病染病稻葉。(圖/記者許仲洲翻攝)

花蓮水稻目前約處於幼穗分化至孕穗期階段,花蓮區農業改良場三月初因天氣冷,曾發出稻熱病預警,不過今年氣候特殊、溫差大,部分農田還是逃不過染病侵害,鄉鎮公所也緊急採購稻熱病藥劑,輔導農友做好後續田間管理,希望把損失降到最低。根據花蓮縣動植物防疫所調查,近來包括玉里、光復、鳳林、富里、吉安等鄉鎮均發生稻熱病疫情,總計出現疫情稻田面積達2376公頃,主要還是因其靠山區、不通風,農民又習慣下重肥,氮肥過高所致。


▲稻熱病染病的水稻與未染病水稻。(圖/記者許仲洲翻攝)

花蓮區農業改良場表示,稻熱病初期呈暗綠色小斑點,而後擴大為紡錘型或圓形,中央灰白色,後期葉片枯死捲曲,稻秧則呈細長斑點。中溫高濕的年度較易發生稻熱病,在初發生期就要立即防治,防止病害迅速蔓延成為流行病。插秧後35~50天為葉稻熱病主要發病期,農友可留意農政機關發佈的水稻病蟲害的警報,掌握稻熱病初發生期。農友插秧時擴大行株距農友應適時適量施用穗肥,除讓水稻有足夠營養,也透過肥料的控制,減少稻熱病發生。

關鍵字:濕度 花蓮 水稻 稻熱病 

分享: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分享至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