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臺大醫院雲林分院為讓雲林鄉親遠離「肝」苦,持續精進醫療技術與服務,今年引進多針雙電極電燒微創治療,已成功完成6例大於5公分的大型腫瘤多針電燒治療,且患者術後都恢復良好。(照片:國立臺大醫院雲林分院提供)


【亞太新聞網/記者張立明/雲林縣報導】

「肝癌」長期高居臺灣十大癌症死因前三名,每年奪去1萬多人生命。國立臺大醫院雲林分院為讓雲林鄉親遠離「肝」苦,持續精進醫療技術與服務,今年引進多針雙電極電燒微創治療,至今已成功完成6例大於5公分的大型腫瘤多針電燒治療,且患者術後都恢復良好。

院方今(9日)舉行記者會,邀請患者分享接受治療經驗,會中3位患者出席記者會表達感謝,並與醫療團隊一起切蛋糕慶祝重生。雲林縣衛生局副局長張翌君、醫政科長蔡月貴等人,到場表達對臺大雲林分院高明醫術的肯定,並分享病患痊癒的喜悅。

臺大雲林分院胃腸肝膽科醫師吳立偉表示,肝癌的治療分成根除性治療跟姑息性治療兩大類,如果腫瘤可以接受根除性治療,病人就有機會得到比較久的存活。根除性治療有外科手術切除、腫瘤局部治療(local treatment)以及肝臟移植。


▲院長黃瑞仁指出,該院肝膽醫學中心由副院長陳健弘帶領的團隊陣容堅強,包括李基裕、方佑仁、楊宗樺、邱敏欽、余健鈞、郭家旗、吳立偉等醫師,且與外科醫師時常跨團隊合作治療困難腫瘤,共同守護鄉親的健康。。(照片:國立臺大醫院雲林分院提供)

但因為大多數肝癌的病患常合併有肝硬化及肝功能不佳,或是病患年紀較大以及有其他共病,於是能夠接受外科手術切除的病患仍是少數。肝臟移植又受限於肝臟來源有限,所以也僅有少數病患能接受肝臟移植。

吳醫師指出,腫瘤的局部治療是臺灣目前肝癌根除性治療的主流,主要是針對小於3公分而且沒有侵犯到血管的腫瘤。

大於3公分的腫瘤且無法接受外科手術切除或是肝臟移植的病患,根據目前國際上治療準則,以接受經動脈腫瘤栓塞治療為主,但此種治療常會有殘餘腫瘤,造成日後局部復發的極大風險。

副院長陳健弘表示,該院胃腸肝膽科吳立偉醫師於巴黎大學接受完整的肝臟介入性治療訓練,尤其擅長於中大型腫瘤及困難位置腫瘤的多針雙電極電燒治療,臨床經驗與資歷相當豐富,很高興能夠邀請吳醫師到雲林發揮所長,造福更多中南部鄉親。

吳醫師說,雙電極電燒針1次至多可以置放6支治療針,可以在單次燒灼中創造出8公分的治療範圍,所以針對大於3公分的中大型腫瘤有極佳的根除性治療效果。

對於小於4公分的腫瘤,可以將治療針完全以不接觸腫瘤方式,置放在腫瘤外圍進行類似外科手術的包圍式燒灼治療(no-touch ablation),可以降低因穿刺腫瘤而造成腫瘤擴散的風險(tumor seeding along the needle track),且增加治療成功的機會(increased ablation zone and safety margin)。

針對靠近肝內重要血管甚至已有血管侵犯的肝癌,部分病患依然可以進行根除性燒灼,以達到長期無病存活機會。


▲國立臺大醫院雲林分院為讓雲林鄉親遠離「肝」苦,持續精進醫療技術與服務,今年引進多針雙電極電燒微創治療,已成功完成6例大於5公分的大型腫瘤多針電燒治療,且患者術後都恢復良好。(照片:國立臺大醫院雲林分院提供)

臺大雲林分院今年至今已成功完成6例大於5公分的大型腫瘤多針電燒治療。當中有腫瘤是緊靠著肝靜脈,也有腫瘤已侵犯局部的門靜脈分枝,也有幾乎貼著膽囊的困難位置腫瘤。這些病患都是利用3到5支電燒針,達成腫瘤完全燒灼的治療成績。

當中緊貼著膽囊的腫瘤,更利用經皮穿肝人工腹水置放術及用多支短針挑開肝臟及膽囊進行成功燒灼。

該院所有肝腫瘤電燒治療,都是比照國外治療水準,在開刀房中全身麻醉下進行,可以完全解決病患術中的疼痛問題,增加醫師完成治療的機會。這些病患術後都復原良好,目前於門診持續追蹤。

院長黃瑞仁指出,該院肝膽醫學中心由副院長陳健弘帶領的團隊陣容堅強,包括李基裕、方佑仁、楊宗樺、邱敏欽、余健鈞、郭家旗、吳立偉等醫師,且與外科醫師時常跨團隊合作治療困難腫瘤,共同守護鄉親的健康。

今年有吳立偉醫師的加入,以多針雙電極電燒治療提供中大型肝腫瘤,以及合併血管侵犯的腫瘤根除性治療(curative therapy)機會。該院肝腫瘤治療團隊比照國外頂尖醫院的治療環境以及技術,現在雲林地區鄉親已不用離鄉背井,就能享受高水準醫療服務。


▲國立臺大醫院雲林分院為讓雲林鄉親遠離「肝」苦,持續精進醫療技術與服務,今年引進多針雙電極電燒微創治療,已成功完成6例大於5公分的大型腫瘤多針電燒治療,且患者術後都恢復良好。(照片:國立臺大醫院雲林分院提供)

關鍵字:十大癌症 肝癌 臺大 雲林分院 多針雙電極 電燒 微創 腫瘤 

分享: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分享至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