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症先天後天及預防-衛生福利部臺南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胡銘傳。(Film/記者吳玉惠拍攝)


【亞太新聞網/記者吳玉惠/台南報導】

伴隨人口高齡化,相對大幅增加高齡失智症人數。近年來失智症診斷與治療,已有許多的進步,但有些失智症長者,合併精神行為問題,使照顧者深感困擾,因此,了解精神行為症狀原因及處理方式,成為照顧失智長者之重要議題。

衛生福利部臺南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胡銘傳表示,失智症合併精神行為症狀機會極高,可能高達80~90%。而精神行為症狀通常分為憂鬱症、精神病症狀及行為障礙等三大類。


▲衛生福利部臺南醫院 精神科 主治醫師胡銘傳。(圖/記者吳玉惠拍攝)

憂鬱症多半出現在早期輕度失智症病人身上,表現出來的症狀與青壯年族群有著極大的差別,憂鬱情緒有時並不直接表現出心情低落,反而以行為障礙如不配合、唱反調、鬧脾氣等來表現。


▲早期輕度失智症之憂鬱症表現。(圖/記者吳玉惠拍攝)

精神病症狀如妄想、錯認、幻覺等,妄想是指病人對於錯誤信念或想法堅信不移,例如失智症長者常有被偷妄想,覺得自己的錢財被兒子、女兒、媳婦或外勞等偷去,無論如何的好言相勸,委婉解釋都沒有用;錯認則有許多不同類型,例如長者可能認為房子裏有不存在的人、或錯認現在住的房子不是自己的家、或覺得親人或配偶是陌生人甚至偽裝者、或錯認電視上的事件是真實的、或錯認鏡中自己的影像是別人;失智症的聽幻覺多半是模糊的聲音,或是聽到親人叫長者的名字,有時長者會照著聽幻覺的內容去做而發生危險。


▲失智症之精神病症狀如妄想、錯認、幻覺等。(圖/記者吳玉惠拍攝)

行為障礙如攻擊、睡眠障礙、迷路、重覆現象、漫遊、貪食、病態收集、不適當性的行為等,症狀也很複雜,如:失智症長者對家中地址、電話及尋求他人幫助之能力已喪失,容易出現外出不知如何返家情形,方向及地點之定向感逐漸喪失,容易在家裡及鄰近社區四處遊走;項目不一的病態收集行為,包括衛生紙、食物、垃圾、雨傘、廣告紙等,使家人或鄰居不堪其擾;也常見日夜節律混亂,白天睡覺,晚上嚴重干擾的行為,使照顧者無所適從。

胡銘傳醫師表示,主要照顧者應充分理解並接受失智症診斷、了解出現的精神行為問題並非故意,而是失智症疾病本身所導致。設身處地的瞭解失智長者的感受,並善用家族成員的力量,幫助分擔照顧失智長者的工作,避免照顧者過勞;病人對於妄想堅信不移,照顧者切勿與之解釋或爭辯,可考慮分散其注意力,如找尋生活中的興趣嗜好等;此外,改善睡眠障礙的最佳方式是增加白天的活動量,良好的聲光刺激,常外出適當的曬太陽。只要方法正確,許多日夜節律混亂的情況都可能不藥而癒。

胡銘傳醫師提醒,針對情緒問題要試著去發現原因。例如,煩躁易怒或其他負面情緒有時可能是視覺或聽覺缺損,導致與他人溝通困難,或是身體有許多病痛等,一旦將視力、聽力及其他生理問題矯正或治療後,情緒問題自然會改善。


胡銘傳醫師
現任:衛生福利部臺南醫院 精神科 主治醫師
學歷:國防醫學院醫學系學士、成功大學行為醫學研究所碩士
經歷:三軍總醫院主治醫師、國軍岡山醫院主治醫師、嘉南療養院主治醫師
專長:失智症、思覺失調、憂鬱症、躁鬱症、失眠、心理治療

關鍵字:衛生福利部臺南醫院 胡銘傳醫師 行為障礙 失智症 憂鬱症 精神病 妄想 睡眠障礙 

分享: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分享至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