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縣政府109年出版傳統工藝、傳統表演藝術與歷史遺址書籍,榮獲國史館110年度臺灣文獻獎肯定,拿下三項獎項殊榮。(照片:雲林縣政府提供)


記者張秦華/雲林縣報導

雲林縣政府近年來對有形與無形文化資產的重視與推廣,成效斐然,除古蹟歷建頻獲台灣建築園冶獎外,109年出版傳統工藝、傳統表演藝術與歷史遺址書籍深獲國史館的肯定,《北港地區的傳統音樂在地歷史》、《神工傳藝Beigang:雲林北港地區傳統工藝職人》、《古笨港的歷史考古學研究》榮獲國史館110年度臺灣文獻獎肯定,拿下三項獎項殊榮。

雲林縣長張麗善表示,雲林不只是農業大縣,同時也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北港從明清時期就是台灣重要的貿易經商重鎮,現在仍然是全雲林、甚至全台灣媽祖信仰的中心,這裡人文薈萃,香火鼎盛,來進香朝拜的香客遊客總是絡繹不絕。正是因為從媽祖文化衍生出豐富的表演藝術、工藝技術,成就北港地區豐厚的文化底蘊,也造就了北港百年藝鎮。

縣文化觀光處長陳璧君表示,雲林縣政府自107年開始執行文化部補助「雲林縣北港百年藝鎮再造歷史現場計畫」,以北港媽祖信仰及其衍生的無形文化資產為核心,推動北港無形文化資產的保存、紀錄、傳習與推廣,並衍生系列無形文化資產研究及推廣專書,其中《北港地區的傳統音樂在地歷史》、《古笨港的歷史考古學研究》獲110年度臺灣文獻獎優選獎,《神工傳藝Beigang:雲林北港地區傳統工藝職人》也獲得推廣性書刊佳作。

陳璧君指出,對只而言每一項出版都應該是精品,我們以製作頂級工藝的精神與態度來產製與累積雲林的文化精品。感謝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對雲林保存文獻史料,積極推廣雲林人文歷史與北港百年藝鎮文化的肯定;也要感謝盧泰康教授、邱鴻霖教授、范揚坤教授以及聯經出版社,讓雲林縣文化資產的保存透過專業的編輯與出版而得以傳世流芳。


▲雲林縣政府109年出版傳統工藝、傳統表演藝術與歷史遺址書籍,榮獲國史館110年度臺灣文獻獎肯定,拿下三項獎項殊榮。(照片:雲林縣政府提供)

《古笨港的歷史考古學研究》由盧泰康、邱鴻霖共同著作,雖然僅僅談及古笨港這個小區域的歷史,但透過深入淺出的內容,讓我們更走進數百年前雲林與其周邊地區,先民們披荊斬棘、畢路襤褸的開墾過程;出土遺物的完整和深入的研究,一方面揭露許出多珍貴的考古發掘第一手材料,另一方面亦反映出清代臺灣人的生活文化與審美趣味,提供了讀者探究過去生活情境的媒介,同時也詳具時代性及歷史意義,讓身為後人的我們,認識這塊土地及其埋藏於下的歷史。

《北港地區的傳統音樂在地歷史》分上下2冊由范揚坤教授主編,系統性地介紹傳統音樂在北港地區整體發展的過程及現況,第一部「北港傳統音樂歷史現場」為傳統音樂在地歷史書寫,可暸解北港地區傳統音樂的現象與脈絡;第二部「北港傳統音樂口述歷史」進而可窺見地方耆老精彩的藝術人生,也串起北港地區人文、信仰、生活與傳統音樂相互連結之關係;最後第三部「北港開路鼓樂、南北管音樂曲譜(選輯)」則可看到這些聲音的歷史見證與抄寫痕跡。

《神工傳藝Beigang:雲林北港地區/傳統工藝職人》套書由聯經出版社改寫,集結北港七組八位各擅勝場的傳統藝師及傳統工藝:蘇純亮藝師(小木作技法)、魏幼謙藝師(哨角工藝)、許哲彥藝師(巧手剪黏)、張旭輝藝師(精細鑿花)、蔡明山與蔡榮堂藝師(錫工藝)、陳明洲藝師(粧佛雕刻),顏三泰藝師(藝閣創作) ,將工藝之美以及匠人心思鉅細靡遺的呈現在世人面前。

陳璧君處長強調,文化應該深植於生活中,期望能以土地之愛、傳統藝術之美為起點,在雲林這豐腴的文化資產中,獲致更深邃的啟發,重拾雲林人的文化自信。


▲雲林縣政府109年出版傳統工藝、傳統表演藝術與歷史遺址書籍,榮獲國史館110年度臺灣文獻獎肯定,拿下三項獎項殊榮。(照片:雲林縣政府提供)

關鍵字:文化資產 古蹟 歷建 建築 園冶獎 傳統工藝 傳統表演 藝術 歷史遺址 臺灣文獻獎 

分享: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分享至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