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廣」張東旭祖籍廣西,極思苧麻產業振興,甚至較泰雅族人更心急 。


記者蔣彤雲/報導

五峰清泉「棕櫚居」主人張東旭祖籍廣西,這個「老廣」眼看泰雅編織文化即將失傳,極思苧麻產業振興,甚至較泰雅族人更心急,坐而言不如起而行,他在五峰鄉桃山村3鄰35號成立五峰苧麻基地,由部落裡的比黛老師親授課程,邀請部落的年輕人和婦女來上課,學習刮麻、紡紗技術,前後八個半天,結訓時,學員刮麻、紡紗技術都已能上手,這讓「老廣」很高興。

張東旭說,苧麻是泰雅老祖先生活智慧的傳承,生活用品所需許多都與苧麻有關,目前泰雅、達悟、布農、卑南和少部份的阿美族仍保留傳統織布工藝技術,苧麻編織工藝從製線、編織、到製成一塊布,其中最重要也最困難的是前端製線部分,製線是苧麻編織的源頭也是最富有生活智慧的部分,苧麻最能表達泰雅人刻苦勤勞的精神 ,可惜至今五峰鄉僅剩一位耆老比黛老師深諳此一工藝。

張東旭回憶小時候,原住民生活清苦,鄰居幾乎都在山上種苧麻和通草,苧麻長到153公分高就可以收成,一年可採收3次,採收後去掉葉子,用刮麻器從莖桿上刮下來,再刮掉外皮,去皮的心,曬乾後,在這之前像頭髮一樣,都叫做麻紗,把每一根麻沙頭尾用揉捻方式相接起來,揉捻時中間不能打結,否則無法織布,揉捻成線後準備木灰燒煮,小火煮3個小時,再積麻紡紗。


▲張東旭很高興部落裡的婦女願意把苧麻工藝傳承下去,他能做的是幫族人寫計劃 。

張東旭說,泰雅婦女都很吃苦耐勞,常見她們揹著孩子,手還不停的紡紗織布,且都是利用晚餐過後,生個篝火,一邊取暖一邊編織,部落的晚上安詳靜謐,只聽到咚咚咚織布聲此起彼落,有些婦女還會比較誰撐得最久
,織布到最晚。

張東旭口中的大姊姊比黛老師是他的「鄰居」,兩家距離快步行走要一個小時,有一天他與比黛老師提起童年記憶中部落裡有很多通草和苧麻,近年卻不見了,問比黛老師為什麼我們的苧麻不見了,為了找回苧蔴工藝,他開始寫計畫,正巧當時苗栗一個苧麻園要拆除,張東旭獲悉後火速開車前往,載回好幾麻袋原本要丟棄的苧麻根,在桃山國小後方快樂農場,他邀請族裡的老人教導桃山國小中高年級學生學習種麻、刮麻,希望結合學校教育共同推廣 這項傳統工藝,107年,更提出「苧麻的春天」計畫,開設紡紗課程,希望部落裡的婦女和年輕人學習苧麻產業,把泰雅的文化找回來。


▲張東旭在五峰鄉桃山村3鄰35號成立五峰苧麻基地。

苧麻編織是泰雅族的傳統技藝,從種苧麻,採收剝皮、刮麻、捻線、編織,因為程序繁瑣,已少有人學習致逐漸失傳,為了找回住麻工藝的春天,張東旭在新竹縣文化局支持下,於五峰鄉桃山村3鄰35號成立五峰苧麻基地,基地甫成立時,教室內空無一物,他打聽到新竹市荷蘭村隔壁國泰機構有一批椅子要淘汰,於是向主管要了這批仍堪用的桌椅,運回苧麻基地,部落裡的年輕人和婦女報名很踴躍,比黛老師操作有著80年歷史的地機
,不厭其煩一遍遍指導學員,學員很認真的學習,前後八個半天,結訓時,刮麻、紡紗技術都已能上手。

張東旭說,比黛老師很認真,70幾歲高齡還有那份熱誠很難得,第一期種子培訓有二十幾名學員結訓,他們成立了一個群組,經常回到基地找比黛老師討教,其中一位來自養老部落的學員,目前正做著苧麻傳承的工作,回到部落後會指導其他人,一位朱姓學員甚至在台中開了一間編織工作室。


▲比黛老師很認真,70幾歲高齡還常在外地指導苧麻編織,有遊客慕名而來前往拜訪卻撲了空。

為了推廣並記錄這項計畫,張東旭特別報名影像攝影培訓營,學攝影和剪輯,前後三個月,每個禮拜天從清泉開車到新竹,單趟車程一個半小時,比到台北還遙遠 。

「苧麻的春天」種子老師培訓營計畫原本是三年計畫,但是執行一年後,因為疫情暫時停止,張東旭很高興部落裡的婦女願意把苧麻工藝傳承下去,他能做的是幫族人寫計劃,下一個計劃是寫多元就業計畫,希望在多元就業計畫培訓期間學員有薪水可拿,這樣才易吸引更多的年輕人回來部落學習苧麻編織,其實年輕人誰不想回家呢,外面生活並不容易,但是家鄉沒有工作機會 ,只好在外跌跌撞撞。


▲見不到比黛老師,只好在基地前合影留念。

張東旭說,很久以前泰雅婦女是靠自己織布為家人縫製衣服,他要把苧麻種回來,教泰雅的孩子們織布的流程
,一位漢人朋友獲悉他的「壯舉」,無償讓他使用一塊面積900坪的閒置土地,他要讓孩子們種植任何他們想要種的植物,刺蔥、樹豆、苧麻、小米,樹豆可以拿來煮豬腳,叫做勇士湯,刺蔥可以烙泰雅獨有的蔥油餅,這裡每一個孩子都會烙蔥油餅,只要屬於泰雅族的農作都該種回去,讓孩子去學習和泰雅有關的農作與文化。


▲苧麻基地的泰雅染織坊。

張東旭說,種子種下去什麼時候開花結果不知道,重要的是要讓族人知道他們的文化是驕傲的,苧麻編織技藝是泰雅族最重要的文化資產之一,惜正逐漸失傳,待疫情過後,他仍將持續推廣,集結族人學習泰雅族的百年工藝,一起找回苧麻的春天。

關鍵字:「老廣」張東旭 泰雅編織 

分享: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分享至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