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子超醫師指出,疝氣凸出腹壁的器官無法回到腹腔,手術才是根本治療方法。(衛福部苗栗醫院提供)


記者鍾文和/苗栗報導

七十歲的鍾先生近來在田裡工作時常常覺得右下腹酸酸的,日前挑水時又有這種感覺,他放下擔子想藉按摩舒緩,伸手一摸突然發覺右邊「該逼」有個腫塊。坐下來休息一會兒,那個腫塊就消失。衛福部苗栗醫院外科林子超醫師指出,如果你或是親人也有類似的症狀,很有可能就是發生疝氣了,請勿不以為意,應盡速就醫治療。

衛福部苗栗醫院外科林子超醫師表示,所謂疝氣是指腹腔內的器官例如小腸、大腸或大網膜經由腹壁結構較薄弱之處突出,造成鼓起的腫塊,多發生於核心肌群用力時,例如久站或負重,平躺休息則會逐漸恢復。疝氣依據發生的部位不同,可分為腹股溝疝氣、股疝氣、閉孔疝氣及臍疝氣。另外接受過腹部手術的人,可能因筋膜癒合不佳,導致切口疝氣發生。各類疝氣中以腹股溝疝氣最為常見,發生族群從新生兒到老人,男女都有可能。

疝氣的發生源自腹壁的筋膜結構出現缺陷,所以治療上僅能透過手術方式補強,無法藉由藥物達成。配戴疝氣帶雖然能阻擋疝氣膨出,但畢竟是治標而不治本的方式,且長時間穿戴也不舒服。面對手術治療,民眾往往會擔憂手術風險。

林子超醫師指出,雖然疝氣在平躺休息時,常會自行縮回,但有時候會衍生為「嵌頓型疝氣」,也就是突出腹壁的器官無法回到腹腔。這種情況下,卡住的腸子血流供應會受阻,卡住時間拖長則會造成腸壞死而需要進行部分腸切除,反而得不償失,甚至還可能引發敗血症危及性命的風險,因此還是建議有症狀時,盡早就醫處理。

林子超醫師說明,目前手術的主流是無張力修補,也就是使用人工網補強筋膜缺陷的位置。現多採用輕質人工網,優點是與人體組織相容性高且異物感相對較低。人體的肉芽組織會沿著人工網,生長形成一層堅韌的結構,阻擋腹內器官突出。以建築來比喻,人工網如同鋼筋,肉芽組織如同混凝土,合成一堵厚實的水泥牆。

手術方式則分為傳統及微創(全腹膜外內視鏡疝氣修補術)兩種。以腹股溝疝氣為例,傳統手術需在患側鼠蹊部開一道5至8公分的傷口,而微創手術僅需在肚臍附近開一道1.5公分,及下腹部兩個0.5公分的小傷口。傳統手術是將人工網鋪在筋膜缺陷的上方,而微創手術則是進入腹膜前的空間將人工網鋪在筋膜缺陷的下方,學理上能分散來自腹腔的壓力達到更佳的物理阻隔效果。所以微創疝氣修補手術具有傷口小,恢復時間快,較早能回到工作崗位等優點。但微創手術需在插管全身麻醉下進行,因此針對高齡或心肺功能不佳的病人,仍建議傳統手術。

目前不論傳統或微創手術,大部分的醫材都有健保給付,平均住院皆約三至四天,且都能在術後一周內回復日常活動。採傳統手術的病人,建議術後一個月,盡量減少負重及核心用力的動作,以減少復發機率,微創手術則較無禁忌。

關鍵字:淺談疝氣治療傳統 微創手術各有優點 

分享: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分享至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