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姚仲涵利用聲音、光、影子打造「天井落下的天光」與「地面向上的光」,表達對逝者無盡思念。(圖/記者蔣彤雲攝)


記者蔣彤雲/新竹報導
                                                                                                                                              
新竹市府新建「永恆之丘」為全台唯一導入清水模、天井的納骨塔,市府規劃全國首創納骨塔藝術展,邀請聲光藝術家姚仲涵以《光噪44-此曾在》為題策展,裝置作品結合天井,利用聲音、光、影子打造「天井落下的天光」與「地面向上的光」,表達對逝者無盡思念。


▲《光噪44-此曾在》記者會合影。 (圖/記者蔣彤雲攝) 

林智堅市長認為,地方首長最重要的是照顧人民生老病死,死亡是人生必經之路,過去納骨塔給人距離感、恐懼感,絕不會有民眾在晚上進到納骨塔空間,盼透過藝術策展,利用光影、音樂與空間對話,感受到建築師的巧思與用心,傳遞出生命永恆的意義。他感謝清水建築工坊建築師林友寒、十彥建築師事務所建築師林彥穎提供逝者優質的長眠環境,生者也能利用美好空間思念親友,享受空間、季節、光影變化。

林市長也感謝清大校長賀陳弘協助與支持,他說,公墓遷葬對地方首長來說是很大的挑戰,除了讓逝者安息,也希望將這片墓地重新興建,作為教育使用,清大出資1.1億加上市府共投入3.8億興建納骨塔空間,新竹市寶山路第一公墓共4905具骨骸需遷葬,耗費很大心力,讓竹科半導體門戶有更好的市容,未來也成為清大校地後,持續推動教育工作,培養更多人才。

他坦言,擔任市長最過癮的事,就是在自己的家鄉邀集全國頂尖建築師到這座城市,利用經驗與想像創造公共空間,帶給市民便利與美好,當初規劃永恆之丘時,盼形塑出親近的空間,不再是鄰避設施,甚至能有藝術展覽在這座空間發生,也不只是一年一度祭祖才來到的公共間,而是民眾願意特別走進來參觀欣賞的地方,透過建築、藝術帶給人民幸福美好的感受。

藝術家姚仲涵表示,《此曾在》為法國哲學家羅蘭.巴特在《明室:攝影札記》裡提到攝影具備3大特性「知面」、「刺點」、「此曾在」,其中「此曾在」描述景象曾真實存在過,與納骨塔建築有所連結,透過作品光影凸顯建築特色。

姚仲涵指出,《光噪44》由44組「光噪燈具」組成,為了不破壞建築空間,作品歷經過多次修正,最後決定設置室內水池上,既不影響動線又能強調建築。作品利用裝置電力給予生命,由投射燈扮演指揮者角色,帶領每組燈具發出不同噪音、燈光,從開始到繽紛、吵雜,最後光影消逝回到平靜狀態,如同人類生命,從出生到死亡歷經各種階段,盼帶給民眾不一樣的感官體驗,感受空間、光、聲音、建築等元素。

清大校長賀陳弘指出,城市美學不只是改善市民生活品質,也為高科技產業環境帶來全新啟發,增加價值與競爭力,今天走入永恆之丘,產生感動思念之情,對亡者不再有距離、陌生、恐懼,這是人文面非常重大的突破
,也是國內非常具有里程碑的公共建案,能夠參與這座具歷史性的建築相當榮幸。

十彥建築師事務所建築師林彥穎說,永恆之丘共四層樓高,外觀層層堆疊如荷花綻放意象,室內採無樑柱工法、每道斜牆角度均不同,雖然窗戶卻通透性佳,走在裡面能清楚感受到風的變化,搭配天井、水池設計,象徵光、空氣、水生命三大元素不斷循環的永恆意義。

關鍵字:新竹市 永恆之丘 

分享: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分享至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