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吳鴻良╱綜合報導

長年以來台灣都推行糞便潛血篩檢大腸癌,成效獲國際期刊肯定。最新研究證實,雖然篩檢率只有2成,但有篩檢就能降低一成死亡率,且篩檢率越高,死亡率就越低。

研究以民國93年至98年期間大腸癌篩檢民眾116萬人為對象,占了篩檢年齡層的21.4%,隨後追蹤6年,到98年(平均追蹤3.1年)再與癌症發生與死因資料檔比對,終於證實了糞便潛血篩檢對大腸癌的成效,這項研究結果被刊登在「癌症(Cancer)」期刊上。

衛福部國民健康署癌症防治組長吳建遠指出,研究當時的篩檢年齡層在50到69歲共542萬人,篩檢率有21.4%,其中3成定期複篩,結果篩檢組死亡風險降低10%;但是如果篩檢率能達40%,在同樣的複篩率下將可降低23%死亡率;若篩檢率達60%,則篩檢組就可降低36%死亡率。

研究團隊,台大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邱瀚模指出,約每篩檢100人,就會找到4人有糞便潛血陽性反應,而陽性個案的大腸癌風險會比陰性個案高出10倍以上,應該繼續以大腸鏡檢查事後是否有長出息肉、惡性腺瘤等癌前病變。

糞便潛血檢查是使用定量「免疫法」,邱瀚模表示,這是一種很敏感的篩檢工具,比大腸鏡更能方便用於普及式篩檢,又比傳統化學法的糞便潛血檢查準確,但是只篩檢1次不夠,每2年都要定期複篩。

他指出,非都會區民眾的糞便潛血篩檢率會比較高,因為都會區民眾容易陷入「大腸鏡檢查比較高級」的迷思,而想跳過檢驗大便,卻容易因為忙到忘記、沒時間等因素,到最後糞便潛血和大腸鏡檢查都沒做。

「癌症」期刊社論以「糞便潛血篩檢在大腸癌篩檢之地位」為題提到這項台灣經驗,雖不是隨機分派有對照組的臨床試驗,卻是目前全球唯一進行這種大規模篩檢評估效益的科學實證。社論預言未來幾年這項檢驗將成為大腸癌篩檢的主角,但關鍵就在決策者能否瞭解及認知其效益特性。

 

關鍵字:糞便 篩檢 有效 檢出 大腸癌 亞太新聞網  

分享: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分享至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