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又嘉/臺北報導

依國際能源總署(IEA)彙整資料,全世界計有131座年處理超過2,500公噸之厭氧醱酵處理廠,目前臺北市環保局每日回收約180公噸廚餘,年處理量為7萬3,000公噸,不但具有廚餘生質能廠的穩定料源,也具備設置經濟規模之能力。

環保局長劉銘龍表示,民國81年啟用內湖垃圾焚化廠是臺北市第一次垃圾革命,解決垃圾大戰危機、民國89年全面實施垃圾費隨袋徵收則是臺北市第二次垃圾革命,目前家戶垃圾減量率達67.18%,總資源回收率達到45.81%;啟動廚餘生質能發展將會是臺北市第三次垃圾革命,該局將朝此目標持續推動。

為了有效解決廚餘去化問題,臺北市環保局將以更低碳、綠能的方式處理廚餘,該局目前已規劃設置日處理量200公噸的廚餘生質能廠,未來每年可望發電約1,000萬度,將可提供近6,000戶家庭用電,同時,減少532萬公斤溫室氣體排放,相當於14座大安森林公園每年可吸收的碳量,兼具轉廢為能及減碳成效。

目前養豬廚餘以有價品公開標售給養豬戶,去化無虞,堆肥廚餘則暫存於三座焚化廠之貯坑中,瀝乾水分及初步翻堆醱酵後再採多元化方式再利用,不足部分再委外辦理,惟北部地區合格堆肥場有限,需委送中南部民間堆肥場,且堆肥場可負荷量有限,又因傳統堆肥臭味問題致委外再利用受阻,故設置廚餘生質能廠,已是刻不容緩的規劃。

劉銘龍強調,利用廚餘厭氧醱酵發電已是國外相當成熟的技術,兼具廢棄物處理及資源化應用、可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且厭氧醱酵過程皆於密封環境中進行,更可解決民眾最關切的臭味問題。

 

 

關鍵字:北市 廚餘生質能廠 指日可待  

分享: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分享至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