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在教學醫院擔任職能治療師的王玄宇(後),不忍心行動不便及偏遠失能者,錯失治療黃金時期而尚失生活自理能力,他毅然決然辭去先前高薪的工作,來到慈濟高雄居家長照機構,到宅規劃個人的「居家復能」計畫。(圖/慈濟提供)


【亞太新聞網/地方中心/高雄報導】

「來做居家,案主卻沒有家。」原在教學醫院擔任職能治療師的王玄宇,不忍心行動不便及偏遠失能者,常因不易到醫院、診所接受復健,無法在治療黃金時期得到應有照護,尚失生活自理能力,他毅然決然辭去先前高薪的工作,來到慈濟高雄居家長照機構,到宅規劃全人的「居家復能」計畫,並在高雄靜思堂失智友善據點擔任講師,用簡單的桌遊作為介入媒介,維持長輩的認知功能,不僅重建長輩們的社交圈,對未來又重新燃起一絲希望。


▲王玄宇一次他為蝸居長者做居家,長者兩坪半的家卻在他眼前夷為平地,讓他看到社會底層苦難的人生。慈濟在現代社會中提倡復古,回到傳統社區相互扶持照顧的溫情,這是「居家復能」最終目的。(圖/慈濟提供)

40歲的王玄宇,大學聯考成為醫學院自費生,他說,當初聯考成績有許多學校可以選填,但因為家人鼓勵,選讀職能治療學系。民國89年,王玄宇大二大體解剖學程告一段落,他和同學相約到新崛江逛街,走到當時的中山體育館看到慈濟志工正在宣導骨髓捐贈,醫學院教育確認捐髓無損己身,當下他立刻填表決定骨髓捐贈驗血建檔與簽署器官捐贈同意書。

王玄宇在93年服兵役期間及106年兩度接獲慈濟造血幹細胞關懷小組轉達骨捐配對成功的消息,他毫不猶豫就答應,為了圓滿骨捐救人的心願,在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安排下,前往大林慈濟醫院進行身體檢查後,選擇從腸骨收集骨髓幹細胞,但對方卻因為等不及而往生。等不及的遺憾,深深烙印在玄宇的內心深處。

王玄宇出社會後的第一份工作,就在許多人稱羨的精神科教學醫院養成深厚的臨床基礎,在結束4年的精神科職能治療師訓練後,他應徵上大型慢性精障養護機構,一做就是8年。王玄宇在長照2.0國家政策上路,獲悉居家復能服務主要是補足行動不便者就近性服務,去年便投身居家復能治療師,直接到宅教導失能者在家就可運用桌、椅、樓梯來做運動,增加自我復能的機會。

一次他服務對象是年邁又患有精障的阿伯,在摩天大樓旁兩坪半危宅裡蝸居晚年,就在為期三個月最後一次服務時見拆遷大隊正在拆除違建的阿伯家。來做居家,阿伯的家卻在他眼前夷為平地,這也讓他看到社會底層苦難的人生。

王玄宇的乾爹,從小對他疼愛,乾爹年輕時從事拆船,事業有成後樂善好施,乾媽並投身慈濟志工身體力行,乾爹在生命旅途最後一刻,做了最智慧的選擇「大體捐贈」,今年圓滿入龕,他隨乾爹一家前往參與感恩追思儀式,也從乾媽平日的身教,瞭解慈濟慈善工作從弱勢家庭濟助到心靈關懷,包含長期扶困、急難救助、居家關懷,近年來也著重於結合社區力量,成立長照推展中心,增益社區善的機能。

今年8月,王玄宇辭去先前高薪的工作,來到慈濟高雄居家長照機構,他表示,慈濟在現代社會中提倡復古,回到傳統社區相互扶持照顧的溫情,就像服務對象曾爺爺,中風後不願到醫院做復健,也不願意離開輪椅,家人怎麼勸他都不肯去,兒子透過長照平台找到慈濟,到家中幫曾爺爺改善狀況。

王玄宇到了曾家,評估不願意離開輪椅的曾爺爺其實是可以小碎步移動,便為他設計了一套運動訓練來改善。另外,他也和曾爺爺的兒子達成共識,透過家屬參與,告訴曾爺爺輪椅壞掉,建議曾爺爺用現有的四腳柺杖來協助行動。除了以動作訓練讓魏爺爺減少跌倒的情況,王玄宇也設計了一些顏色、分類、配對、算數的遊戲,來增加他的認知功能與記憶力,預防失智症的發生。

王玄宇說,很多病人從醫院回家後,有的因為距離遠,或是不知如何面對旁人異樣眼光就放棄復健,一旦在家裡躺著習慣,就越來越不想起床,家人大都只能照顧一般生活所需,對如何改善病患的狀況,所知有限。職能治療師透過從床上下床、轉位、助行器使用步驟等有目的的活動,依生活習慣重新恢復行走功能,並幫助他維持、改進、重建功能,防止病情再惡化或預防疾病再復發,這是「居家復能」最終目的。


關鍵字:高雄靜思堂失智友善據點 講師王玄宇  

分享: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分享至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