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臺大分院心臟血管內科針對下肢深部靜脈栓塞自製症狀檢核表。(圖/記者蔣彤雲攝)


記者蔣彤雲/新竹報導

陳小姐現年30多歲,從事餐飲業服務,平常因為久站雙腳稍微浮腫,她習以為常不以為意,未料不久前雙腳浮腫經過兩三天仍未消腫,且左腿水腫已經延伸到大腿,比右腳粗一倍,還伴隨明顯的脹痛感,於是到新竹臺大分院新竹醫院心臟血管內科門診就醫,院方安排血管超音波檢查和電腦斷層掃瞄後,發現她從骨盆腔裡的髂靜脈到大腿的股靜脈塞滿血栓,證實為深部靜脈栓塞,於是給予她抗凝血劑的治療,目前深部靜脈栓塞情況已大為改善。

新竹臺大分院心臟血管內科林姝含醫師說,深部靜脈栓塞是深層的靜脈因為血栓造成阻塞,又以下肢的深部靜脈栓塞最為常見,靜脈的血流本身較慢,加上下肢靜脈血流方向和地心引力相反,更容易因為回流不好而增加血栓產生的機會,相對於深層靜脈,淺層可以看到的靜脈因為回流不佳產生的擴張病變是所謂的靜脈曲張,而深層的靜脈雖無法從外觀看到,但因為具下肢血流匯集功能,一旦發生血栓,就會產生下肢明顯腫脹。


▲民眾利用症狀檢核表,勾選符合自己的症狀後,帶至門診請醫師評估。(圖/記者蔣彤雲攝)

林姝含醫師進一步說明,深部靜脈栓塞初期症狀常常不明顯,後續會因栓塞加劇而出現患肢腫脹、疼痛及發熱等症狀,常見症狀包含患肢疼痛感、水腫、腿圍變大、小腿腹壓痛等,甚至可能併發蜂窩組織炎。

急性靜脈栓塞甚至可能因為組織急性水腫,造成患肢組織內壓力過高,進一步導致動脈血液循環受阻,使患肢缺血壞死,若不及時處理甚至可能導致截肢、致死。

林姝含醫師說,深部靜脈栓塞至慢性期,可能造成病變處色素沉著、潰瘍、發紅疼痛、皮下組織發炎、淋巴管
、肌肉發炎、傷口不易癒合等症狀,因為慢性的靜脈血栓會造成靜脈發炎、纖維化等變化,即使後續使用藥物溶解血栓,也可能因為靜脈已經發生不可逆的病變,導致所謂的栓塞後症候群而產生上述難以治癒的症狀。

林醫師表示,包含老年人、長期久站或久坐者、孕產期婦女、癌症患者、先天性血栓病患者、抗磷脂質症候群患者等都是深部靜脈栓塞的高風險族群,深層靜脈因為外在結構性壓迫造成回流變差,也是產生血栓的風險因子。

她說,深部靜脈栓塞的首要治療方針是抗凝血劑,輕微的病人可以直接使用口服抗凝血劑,較嚴重的病人則可能需要住院使用針劑抗凝血劑,效果穩定後再銜接到口服劑型。

然而,有一部分的病人可能因為血栓量太大、靜脈有結構上的異常、對抗凝血劑的反應不佳,或是已經產生危及患肢的缺血症狀,此時需考慮進一步侵入性取栓、溶栓或血栓去除術。血管介入治療的目標,是減少血栓總量並且改善靜脈回流、降低疾病復發率與栓塞後症候群的發生。

林姝含醫師提醒,預防血栓發生,除一般基本健康保健,還要體重控制、健康飲食等,最重要的是避免久坐或久站,增加日常活動量,適時起身走動。若因為工作需求需要久坐或久站,或是已知下肢回流較差,建議穿著醫療等級彈性襪,減少靜脈擴張,改善下肢血液回流。

關鍵字:新竹臺大分院 林姝含醫師 

分享: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分享至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