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牡丹社事件發生150週年,屏東縣政府自5月22日起啟動一系列紀念活動。(圖/屏東縣政府傳播暨國際事務處提供)

【亞太新聞網/記者何勁陞/屏東報導】

今年是牡丹社事件發生150週年,屏東縣政府自5月22日起啟動一系列紀念活動,包括石門古戰場縣定史蹟碑揭牌、傳統競技活動、風域祭、國際交流講座、小旅行等。面對族人們英勇、捍衛家園的沉重歷史,縣長周春米溫柔且細膩地訴說故事的輕與重,不僅帶領大家回顧歷史事件,更希冀透過系列活動讓更多鄉親了解屏東與世界的連結、反思尊重多元文化的重要性外,更能在歷史洪流中追求和平,勇敢向前走!

縣府21日邀請牡丹鄉長潘壯志、部落族人代表牡丹國小主任高加馨共同說明牡丹社事件紀念活動意義,在高士部落靈媒張順枝vuvu祈福儀式,及高士古謠傳唱隊悠揚的傳統歌謠「懷念」聲中,遙想當年;150年前的牡丹社事件,因為不同民族、語言與文化形成的隔閡,造成了傷痕,時至今日,痕跡已轉化成力量和勇氣,也讓彼此的後代子孫學會如何去相互理解與包容,共同守護愛與和平。

牡丹社事件是屏東與世界連結重要的歷史節點:
縣長周春米表示,今年3月間她率團訪美,除了為屏東未來發展太空產業取經外,特別參訪了美國國會圖書館,這是世界最大的圖書館,台灣與美國第一次訂立的國際約定,也是第一次以台灣人民為主體簽署的國際協議「南岬之盟」相關文件就存放在這裡。

1867年恆春半島發生美國商船「羅妹號」事件,當時美駐福爾摩沙領事李仙得與斯卡羅原住民協議「南岬之盟」和平協定;羅妹號事件發生後4年,1871年琉球宮古島民遭遇船難漂流到恆春半島八瑤灣,沒想到因誤解發生八瑤灣事件,進而導致1874年爆發牡丹社事件,這二起事件都是影響台灣的重要歷史事件。「大航海時代,屏東當時作為世界認識台灣的入口,雖因語言、文化隔閡而產生衝突誤解及歷史傷痕,卻也為日後文明世界帶來相互尊重與交流的契機
,周縣長認為,誠實面對歷史,了解事件真相,擁抱與接納彼此,才能繼續往前走。

周縣長也分享,還記得去(112)年受邀參加牡丹社149周年紀念,當時的場面令她相當震撼與感動,不僅所有族人將周年紀念活動列為重要大事,鄉公所更在2005年勇敢跨出第一步遠赴日本沖繩,尋求真相與和平。她說,牡丹社事件歷史的河流走到現在適逢150周年,不僅改寫了近代東亞的政治局勢,更成為屏東美麗的大花園,每人都自信地將牡丹風華與華麗,大方地展現出來。

縣府表示,歷年來,屏東縣政府及牡丹鄉公所均投入積極復振、再造及保存當時的歷史現場,或透過製作影音或書籍出版品,讓族人和社會大眾了解這個重大歷史事件。像牡丹鄉公所2004年舉辦了牡丹社事件學術研討會,2005年遠赴日本沖繩縣宮古島市向琉球遺族表達善意、尋求和平,2007年與宮古島分別在牡丹鄉「牡丹社事件紀念公園」及宮古島「釜峰公園」立下「愛與和平」的紀念碑石,碑石基上有雙方共飲連杯酒的石像,希望喚醒世人對歷史事件的理解與重視,化解過去的傷痛,讓愛與和平永存。

就如同牡丹社事件150週年紀念活動主視覺,以「PEACE/和平」及「Marasudj/團結合作」為核心,主視覺元素皆取材自排灣族圖騰、石門天險地形地貌及族語,祈願天地無烽火,願永世皆太平。

牡丹國小主任高加馨就讀臺南師範學院鄉土文化研究所時,曾針對牡丹社群的歷史與文化軌跡進行調研,她認為重新找回牡丹社事件的歷史記憶,緬懷先人英勇抗戰的精神,讓後代子孫可以學習祖先捍衛家園的堅韌意志外,更期許未來不同民族之間都能彼此理解、彼此尊重。

而牡丹社事件關鍵一役「石門之役」發生地石門古戰場,是牡丹社及高士佛社人抵禦日軍入侵之處,見證台灣原住民族捍衛家園的決心,去年經屏東縣文資審議會通過登錄macacukes石門古戰場為屏東縣史蹟,縣府將於5月22日舉辦縣定史蹟碑揭牌及啟用旅遊資訊站後,展開一系列紀念活動:
◆6月30日於屏菸原民館辦理「繪本暨特色教學成果展」
◆6月至8月辦理重返歷史址蹟健走及傳統競技活動等健康體適能系列課程,透過運動方式走訪歷史場域
◆7月份落山風風景特定區「風域祭」開幕記者會暨牡丹遊客中心及旭海旅遊資訊站啟用儀式
◆11-12月期間在牡丹遊客中心辦理牡丹社事件150週年展覽,及部落小旅行、蒂摩爾古薪舞集展演牡丹社事件舞劇《bulabulay mun?》(意為南排灣族語「你好嗎?」),及邀集台灣與日本專家學者及族人辦理國際講座分享交流會。

此外,屏東縣政府於牡丹社紀念公園旁打造「牡丹遊客中心」也將於今年度開幕,將結合生態環境、原民文化、產業及培訓在地人導覽解說,讓遊客藉由文化觀光,體會和平共存、團結合作的真義。

關鍵字:屏東縣政府傳播暨國際事務處 牡丹社事件 縣長周春米 恆春半島 羅妹號 福爾摩沙 

分享: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分享至 Google+